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楊渡專欄-感念比亞外部落的「分享」 中國時報 2013-01-02

比亞外部落很小很小,只有十六戶人家,一百三十八人,年輕人都在外地工作,平時主要是老人婦人和小孩,位在北橫公路上,入口處掛了二十個郵局信箱,純樸整齊,綠白相間,靜靜的望著寂寂的公路,彷彿老人家的眼睛,還在等待郵差帶來遠方孩子的消息。


因為它太小了,也沒什麼特色神木,路過北橫的人很少會注意。直到十年前,政府進行社區營造,讓此地的耆老和年輕人一起尋根,記錄部落的歷史,它開始有文化的自我認同。但它只是建立民族自信的開始。六、七年前,因為長期發展的有機農作,開發泰雅族文化步道,而開始為外界所知,但也只是很小的範圍。去年開始,展開光點計畫而有「以工代宿」的項目,同時鄰長也向政府申請「多元就業計畫」,可以讓六、七個年輕人返鄉,支付他們固定的薪資,於是這個部落漸漸有了起色。

此地會成為生態農業區,與猶浩長老有關。二十幾年前,他和許多人一樣,種植水蜜桃。由於水蜜桃很香,很甜,吸引大批東方果蠅和葉蛾,所以必須大量使用農藥。有一年他連續中毒三次。次年,再度中毒,住院一個多月。他想到農藥毒害的不只是自己,還有他的孩子和所有食用者。更可怕的是除草劑。泰雅族習慣跪伏在地上工作、除草、摘菜,可是一旦地上灑了除草劑,農民的腳就會皮膚病變,除草劑一旦用上,十年後才能消除,並且再長上草,真是太恐怖了。

他決定不再用農藥和除草劑,可是第一年下來,收成只有一成五,其它都給東方果蠅和葉蛾吃了。朋友都勸他,別傻了,可是他沒辦法,泰雅族的自尊心和固執,讓他決心貫徹到底。有一年,連續三個颱風,讓他的收成幾乎等於零。不過,碰上颱風,有沒有農藥也沒差別了。

這情況要直到有一年,他夜間去巡視果園,看看夜間才出來活動的葉蛾是怎麼吃水蜜桃的。他戴著頭燈,才一走進去果園,就有一群葉蛾撲了上來,他驚訝得揮手驅趕,卻沒什麼用。飛蛾撲火的本性,讓它們不斷撲向他的頭燈。那一晚他抓了上百隻葉蛾。後來幾個晚上他都去抓飛蛾。那一年他果然收成大增,收入六、七成。後來他買了捕蟲的夜燈,再於夜燈下置一個大水盆,讓撲上的葉蛾掉進水中。想不到,一個晚上竟然撲殺了上千隻飛蛾。那一年,水蜜桃收成了九成。是一個大豐收。「我做的好事,總算讓天上的神看見了,他回應了我的希望。」猶浩長老說。

就這樣,他堅持了下來。

這個部落最受矚目的是六、七年前,選出第一個女頭目吉娃斯。這在以男性為主的泰雅族是破天荒的紀錄。吉娃斯最為族人所愛戴的,乃是因為她是「一個很會分享的人」,她和所有客人分享泰雅族的歷史文化,分享食物和溫暖,分享她的生命故事,分享泰雅族生活的這一片大自然。因為對她的感念,至今她去世已經十個月了,部落的人們還捨不得選出新的頭目,大家還在說,等我們的想念平息一點,再來選新的人吧。

這個小小的部落,還有一個特點:不出賣土地。其它部落曾有漢族捧著一、兩千萬現金去買地,當場就賣了。結果不出兩年,揮霍殆盡,貧病以終。比亞外部落的人記取了這個教訓,抵死都拒絕出賣土地。這裡也沒有雜貨店在賣酒和香菸,這真是很奇特的現象。它並不富裕,但它有自尊,有喜樂。

這個部落不禁讓人想到,所謂「開發」到底有什麼意義?台灣許多農村開發很早,現在都改建成了工廠倉庫,荒涼一片;有一些原住民部落開發得早,卻更早被漢族買光了土地,被雜貨店的菸酒給吸乾了血。開發如果沒有自主發展,不能帶給年輕人希望,又有什麼意義?現在政府的經濟發展觀光也一樣,總該問一問我們有沒有給年輕人帶來希望?給土地帶來生機呢?

最讓人感念的是女頭目的理念:分享。唯有經濟資源的分享,生命故事的分享,民族文化的分享,人們活在互助的社會裡,才有真正的平安喜樂。如果都會裡有許多失業的勞工在擺攤流浪,這個社會能快樂嗎?如果經濟的成長不能為弱勢者所分享,這樣的成長有什麼意義?(作者為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