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

親子天下》馬友友為什麼挨揍? 洪蘭 中時電子報 親子天下2013-01-18

黃昏時,耳邊又傳來打罵聲和哭泣聲,就知道隔壁的孩子又因為不肯練琴而挨打了,心中著實替他嘆息,也替他抱屈。馬友友的母親說,她先生從不因孩子琴拉得不好而打他,馬友友只有在做錯事時,小屁股才會挨揍。


先不說每個孩子天賦不一樣,學習的快慢會不一樣,只要他有用心練,就不該打他,最主要的是,打孩子會把他學琴的興趣打壞。下次他看到琴,腦海中浮現的是挨打的影像,出現的是恐懼的情緒而不是愉悅期待的心情。如果要成為一位傑出的音樂家需要一萬小時的練習,而你的孩子連一個小時都拉不下去時,你如何期待他在琴藝上出人頭地?

我們大人常把成績和成熟混為一談,表現不好就要他去罰站、跑操場。其實仔細想一想,他如果笨,罰他站,他會變得聰明嗎?考不好,罰跑操場,跑完了他就考得好了嗎?開竅的早晚是基因決定的,每個孩子不同,如果你自己念小學時學習慢,你現在就不能要求你的孩子學習快。把未開竅的孩子跟已開竅的比,就像叫一隻腳的人和兩隻腳的人比賽百米衝刺一樣不公平。知識不是教過了就應該會,若是不會就是笨、偷懶、不用心。我們忘記反省一下,是否這樣的教法不適合他?還有別的方式可以用嗎?

馬友友的父親是個音樂家,懂得只有真心喜愛音樂,演奏出來的樂曲才會感動人心;不管琴技再出色,沒有感情的樂符只是物理音而已,不是樂音。因此他不因琴拉得不好而打孩子,更不會一次讓馬友友練的時間太長,因為他知道小孩子的注意力只有十五分鐘,他若專心練十五分鐘,效果會比不專心的四十五分鐘還要好。他不讓孩子因音樂而受罰,怕孩子心中會留下陰影,他說:「如果要讓孩子以後成為音樂家,就不要使音樂在他的心中是個恐懼的事。」我們都以為不打不成才,孰不知打了才不成才。

馬友友的母親說,她兒子練琴時耳朵是聾的,聽不見你講話,也聽不見外面的聲音,因為他全神貫注在音樂中,其他的感官管道都關閉了。我們現在從腦造影的實驗中得知,當全神貫注時,大腦整個資源都集中到所做的工作上,那個區域的血流量大增,大腦會產生大量的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來幫助學習,這時學習效果最好;恐懼時,孩子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老師手上的籐條上,大腦中的恐懼中心杏仁核大量活化起來,心跳加快,手心流冷汗,這時,沒有任何的學習效果產生。

宋朝劉摯在《乞重修太學條制疏》說:「昔之設學校,教養之法,師生問對,憤悱開發,相與曲折反復,諄諄善誘。」教學生必須「曲折反復」去引導他的思想,更必須諄諄善誘,從思辨中去改變他的觀念,這樣才能達到好學的目的。父母老師們,放下你們的鞭子,讓孩子喜歡學習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