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2日 星期二

新春專欄-被手機綁架的人生 趙哲聖 中國時報 2013-02-12

數位匯流發展協會日前公布台灣已經有半數人在使用智慧手機,而公平會也通過下半年,手機將可開啟「行動支付」的任意門,生活中越來越不能缺少的智慧手機,又增添一項功力與魔力。

研考會調查國人「數位機會」的環境,近來行動上網的人口已達一一六七萬人,上網族因為長期使用網路,書寫能力自認退步,而又有七成行動上網的使用人發生眼睛疲勞或提早老花,與腰酸頸彎等症狀。如今,手機還能整合悠遊卡、信用卡付費、上班辨識卡等功能,藉由近場碰觸(NFC)的技術,成為付費萬用的「電子錢包」,手機的沾黏性,必定更高。

更重要的是,隨著手機數位化的親密關係,讓許多人的生活開始改變。

資訊科技的發展,數位化與匯流性,加速了社會整合與傳送速度。年節的賀卡,被網路email或是社群app取代,厚重的書籍成為平版電腦裡的字元,出國留學旅遊,SkypeMSN替換了固網通訊,這些因網路所開啟互動與整合的傳播哲學觀,強烈的影響我們生活模式。

想想智慧型手機上網功能與五吋螢幕的「殺手級」運用,匯流了當前多少科技模式,取代及「毀滅」生活中的許多產品,如原本人手一支的手錶、放在床頭的鬧鐘、娛樂的隨身聽、出遊必備的相機、無聊打發時間的掌上型遊戲機,與電子字典、衛星導航、筆記型電腦等產品。這些產品慢慢消逝,內化到手機多合一使用行為。

環繞在以手機為「中介」的生活模式,徹底改變了人際的互動與資訊處理的步驟。繁忙的車站與車廂中,手機族鮮少觀察周圍的情境與閱讀書本,他們低頭注目是手機螢幕裡的動態訊息;朋友聚會短暫寒暄後,一桌人像是與各自手機約會而無神談話;而大學教室等不到學生課程反應,手機螢幕裡多元的遊戲與程式,才是他們的良師。

手機不止傳播社會情境,手機更「產製」社會裡的真實(通訊、影音、娛樂、資訊),如同社會學家柯瑞所說,現代功能性儀式所創造的「傳播即文化」特色,手機代替了世界的窗口,將我們的感官暴露在不同社群與世界的角落。生活中不能沒有手機,拿著手機,不管有事或沒事把玩手機,成為一種「形而上儀式」,然而交流互動卻是散播在無形與無界的空間中。

這樣的數位機會,來自於社會與科技的快速變遷。回想網路的力量,曾讓我們感嘆新科技媒介,如同「第二個自我」(Second Life),而智慧手機,更讓新世代與通訊工具,發展出一種幾近「精神上」的親密關係。然而,數位落差的次手機世代,似乎斷裂成社會的另一個階層;有人謹守手機只拿來通話的原意,當然也有人發現消費潮流與社會現實(2G系統的衰落),感染著他們嘗試新手機玩意,有人如願,有人卻迷失與走偏了手機的遊戲規則,如漫遊與上網費用暴增,或是在公共空間大聲用手機溝通而不自知。

手機是一種沒有情緒性的伴侶,她能解決處理許多事情,這樣的伴侶端看我們怎麼看待。手機的魔力無限,滿足我們對立即資訊永無歇止的慾望,然而手機功能無限之後果,風險增加,也讓人陷入控制、狂熱,與迷戀的境地。可預見,在未來無數新手機進入我們的生活後,被手機綁架與中介的消費行為,將更加深化與無法回頭吧?(作者為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1 則留言:

  1. 除了被手機綁架的人生外,「智慧」型手機讓我們變得更有智慧?這也個值得探討和省思的問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