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給兩兄弟吃布丁,Kevin(吳季衡)像大部分孩子,打開就直接吃。Jason會到廚房拿漂亮的小盤子、小湯匙,把布丁倒扣至盤上,在墨色焦糖上灑七彩的巧克力米,擺得漂漂亮亮,這時才坐下來,用小湯匙一口、一口挖來吃。
問他為什麼要這樣?他會回答:「這樣美美的才好吃!」
Jason很喜歡吃甜點,愈美的,愈想吃。他會看糖霜、裝飾與點心之間的顏色搭配,好奇那些五顏六色的甜點嘗起來的味道。他除了品「味」,也審「美」。
Kevin上幼稚園前,我們住在娘家。我爸每天會發給兩個小孫子,一人一張日曆紙與畫筆。我注意到Jason只畫娃娃,不像哥哥,會畫小汽車、小魚等不同主題。
我那時心想,會不會是他常跟表姊Wendy(我哥哥的女兒)玩,所以都畫娃娃?我哥哥沒有兒子,非常疼愛Jason,Jason小時候也叫他爸爸。Wendy大Jason七、八歲,我出嫁前帶過這個小女孩,所以我們的感情很好,她甚至叫我媽媽而不叫姑姑。Wendy貼心又聰明,是兩兄弟的榜樣。
那個年代的小女生很迷芭比娃娃,每回Jason去表姊家,她就會拿芭比娃娃和Jason一起玩,或許,這是Jason設計天分的啟蒙點。
別受限傳統價值觀
最初,我不以為意,認為只要Jason上了小學,就不會那麼熱中娃娃,無須太過擔心。但是,他卻愈來愈喜歡娃娃,到了著迷的程度,開始吵著要買新娃娃。每次逛百貨公司,他常一頭鑽進娃娃專櫃,東看西看,愛不釋手。只要有新娃娃上市,他就會很興奮地要我們帶他去買。
以前的社會價值觀較保守,大家普遍認為,男生就該玩汽車、機器人等,娃娃是女生的玩具。Jason是個觀察力敏銳的孩子,也感受到旁人的異樣眼光,會不好意思拿去結帳,但又想買。他的折衷辦法是,自己進去晃一圈,再出來指給我們看他要陳列架上的哪個娃娃。
為了這件事,我去請教一位小兒科醫師。「你兒子長得肥肥壯壯的,就是個小男孩,他喜歡娃娃有什麼關係?」醫師要我不用擔心。老實說,醫師的話無法讓我寬心,直到先生轉述國際知名景觀雕塑大師朱魯青教授的話,我才恍然大悟──自己受限在傳統框框裡,差點錯失孩子的天分。
當時我先生是中興大學畜產學系系友會秘書長,為了製作系友會紀念雕塑品,與這位藝術大師相約在校區碰面,相談甚歡。談完正事,閒聊之際,先生向朱教授請教了一個影響我們對Jason教養態度的「關鍵」問題。
「教授,想請教您一個有點傷腦筋的事,我有個兒子很喜歡娃娃,我們不確定該怎麼做,對他才是最好的?」
「哈哈!男孩子喜歡娃娃沒什麼好奇怪,我自己就收藏了三百多個娃娃,娃娃是很美的藝術,也是我的靈感來源。」日後才知道,朱教授是全台蒐集精緻洋娃娃最多的人,從世界各國蒐集回來的娃娃,足以成立一座娃娃博物館。
如果在國際設計大師的眼裡,娃娃就是一種藝術,我何必窮擔心,介意世俗的眼光?而且,經過我的長期觀察,Jason的確擁有藝術天分。心裡頭篤定、踏實後,在能力範圍內,或自己去買或託人,我們盡力幫孩子蒐集各國的芭比娃娃。
還有,Jason從小喜歡跟著外婆看京劇,見到郭小莊公演的廣告,想跟著外婆到劇院欣賞。現場服務人員怕他吵鬧,本不讓孩子進去,Jason的外婆保證孩子一坐不住馬上帶他出去,絕不會影響其他觀眾。沒想到,5歲的他竟能安靜看完全場。問他哪裡好看?他回答我們:「我不是聽聲音,我在看女生主角的服飾與裝扮。」
當天分碰上現實環境
我們知道這是孩子的天分,但八○年代的台灣,學校教育保守,Jason從森林幼稚園進入體制內的小學教育後,開始出現無法適應的狀況。這對我而言也是個挑戰。
Kevin在校成績優異,參加他的家長會,聽到的都是讚美,我只要準備一顆愉悅的心就可以出門。參加Jason的家長會,導師常反應他在課堂上無法專注,要我多注意,並加強他的功課。
Jason對制式、單調的學習不感興趣,注意力無法專注,寫字常少一撇、一點,甚至顛倒。我傷透腦筋,不知該怎麼辦?
他靜不下來,整天精力充沛。小學的午休時間,對他而言簡直是酷刑,所以午覺時間他都是醒著,聽到老師的腳步聲,才假裝在睡覺。等老師走過又睜開眼,豎耳傾聽外界動靜,結果發現不少「秘密」。
我還記得有天他放學回來不太高興,跟我嘟囔著:「老師用飲水機洗自己的便當盒。」原來,老師告訴班上同學不可以用飲水機的水洗東西,他覺得老師沒有遵守規定。
隔幾天,他又說:「老師今天叫值日生幫他洗車子,被我聽到了。」Jason好打抱不平,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在以前的年代,學生哪能管老師,我只好勸他:「你不要管老師怎麼樣,自己做好最重要。」
午覺時間變成他的觀察時間。他的觀察力比一般孩子敏銳,去過的地方,他都印象深刻,且會記住細節。就算隔很久後再帶他去,只要擺設改變,他都會發現,「之前放在這裡的某某東西到哪去了?」
若二十多年前就出現「過動兒」這個名詞,Jason很有可能會被貼上標籤。我慶幸自己當初沒把孩子的精力充沛當成一種病,否則就不會有「華人之光Jason Wu」了! (林靜宜採訪整理)
●摘自天下文化出版《愛,讓孩子做自己:我這樣教出季衡與季剛》
全文網址: 愛的行動╱愛,讓孩子做自己 | 繽紛‧心情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4/8520593.shtml#ixzz2utMaKpQX
Power By 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