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老外而言,宋耿郎「放棄」念博士的故事反映出西方和東方人對教育的不同價值觀。以我為例,雖我獲得四年的獎學金在紐約市著名的The Cooper Union念工程系,但我畢業後,沒有成為工程師,反而從事記者、消防指揮中心人員、調酒師以及高中棒球賽裁判,接著更來到台灣學中文兼擔任記者。就像宋耿郎知道他不想繼續讀書,我讀大學時早知道我永遠不要當個工程師。既然如此,我該換學校嗎?該將獎學金給另一個想當工程師的學生嗎?有些人可能覺得我如宋耿郎一樣「浪費資源」,但浪費自己的人生不是更可惜的嗎?
在美國,越來越多的學生的學習路線愈來愈彎曲。我父母一向支持我,但直到我下定決心到台灣學中文,他們當時覺得我不斷變化目標追著一個幻想不太合理,也有點懷疑我真的能學會中文。最終,我父母尊重了我到台灣的決定,也許是因為父母始終教我,沒有任何經驗算是好的或者壞的,反而所有的經驗都一樣,讓我們更加瞭解我們人生的目標。宋耿郎以後會否成功,我們都不知道,而且,這不重要。至少,他發現了他想要改善他自己,想要勇敢地挑戰中華的傳統文化,試著控制他自己的命運。
十幾年前來到台灣追著夢想的我,後來成為了一位高中老師。這本來不是我最理想的工作。其實,我最大的夢想一直是,總有一天會有中文報紙願意刊登我自己用中文寫的文章。顯然,這和我原來念的工程系沒有關係。要不是我沒有乖乖地沿著已經被我決定的學習路線,也許我可能無法和貴報讀者分享這篇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