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朱宗慶/美麗的循環 聯合報2013.03.28

日前,接獲七年沒連絡的學生來電,表示久未見面、很想念的意思。這個學生在藝文界工作多年,成績斐然,特地謝謝我當年的指導和包容,言詞剴切,情感真摯,幾乎紅著眼眶,師生情誼,溢於言表。

最近有另一個學生,忽然和我變得無話不談,十分熱絡親切,也是一再表達思念、感謝的意思。早年我在台灣各地推廣打擊樂,常以示範講座的方式進行,在一次南部的活動,這個學生覺得和我打得一樣,幾天後卻說要跟我學,但只願意上小鼓,我則堅持節奏樂器與鍵盤樂器皆不可偏廢。現在的他,是個非常活躍的演奏家,在南台灣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現在與學生間的互動似乎進入不同階段,比較像互相關照的朋友。這些四十幾歲的學生,自己也是老師、主管、父母,事業上有所成就,生活上扮演多重角色,年輕時看不見的東西或不懂的事情,歷經歲月的淬鍊和淘洗,變得澄清如鏡。作為他們的老師,面對當年他們的不理解,甚或誤解,我不急著解釋,做就對了,因為我相信,學音樂的人應該擁有執拗、強韌的特質,也因為我把他們當作自己孩子般守護著。

這讓我想起我的兒子。他從小就很獨立,自己睡覺,他踢被時,我會幫他蓋上,但有時他會又踢開,要我走開,我非但不以為意,還覺得他很可愛,因為我是真誠地愛他、關心他。我想,愛是一種無條件、充滿偏見的情感。

學生在求學階段,一定有挫折和壓力,甚至難免考試失利,心生怨懟,有人卻會反應過度;師長的鼓勵、關心有時會造成反效果,不過倒也不必要求馬上被理解,只需堅定的等待。當學生在多年後的某個剎那,頓然領悟老師當年的用心良苦,這是為人師表者很大的安慰和喜悅。

當老師的心情雖然五味雜陳,但感受到學生內心的成熟,懂得不求回報的付出往往發酵成為最豐美的心靈富足,又令人甘之如飴,不禁揣想,新一代的學子有福了。當這種感染力像漣漪擴散出去,所能發揮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有學生長年指導跨障別的身心障礙孩子學習打擊樂,排練、演出,忙得不可開交卻益發起勁;此外,他定期到東部原住民部落,教導孩子創造鼓樂團的特色,對於偏鄉、弱勢孩童的情感,不僅止於師生間的指導和學習。過新年,為了讓孩童們也能像城市孩子般,有過新年的喜悅,自掏腰包到五分埔為孩子們添購新衣。

老師這樣的投入,孩子得到的絕對不只是音樂教育,還有團隊合作、溝通協調能力的養成,甚至讓他們找到自己。對於這些相對弱勢的孩子來說,先天的缺憾讓他們更懂得把握學習的機會,相信老師也能從年輕、熱情的生命中得到啟發與撫慰,彼此間傳遞著因為分享而產生人與人之間的美善連結。

每個人都有能力付出愛和關心,特別是老師與學生間的互動關係,容易看到人的性格和潛力,一起經歷學習的起伏、瓶頸及成長。學音樂或任何藝術,除了技術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懂得欣賞和體會人生中的美好事物。老師用行動和信念感染學生,學生沉澱內化後,把精神又傳遞出去,這應該是人生中最美麗的循環。

(作者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