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

學歷通膨 全球得病 李沃牆/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金門金城) 聯合報╱2013.03.17

近日,博士生休學賣雞排新聞,引發各界廣泛討論。坦然言,大學畢業擺地攤、賣豆漿、下鄉種田;碩士當司機、屠夫,博士考清潔隊員、當鐵道工屢見不鮮,實不足為奇。尤有進者,這種高學歷低就的現象不僅在台灣,在中國、日本、南韓,甚至美國等地,都有增加趨勢,反映大學學歷成本愈來愈高,價值卻愈來愈低的「學歷通膨」現象,正在全球發酵。

去年中國共招收碩、博士研究生五十八萬四千多人,為十年前的二倍多,結果碩、博士就業率下降,不如大學本科生。南韓逾八成的高中畢業生進大學,結果大學生就業供過於求,學歷自然貶值。為改善青年高失業率,前總統李明博曾呼籲高中生提早就業。在美國,高學歷也不斷地加速貶值,大學學歷成了新的高中文憑,連較低階的工作也要求須有大學學歷;另一方面,有近五成擁有學士學位者,從事不需要學士資格的工作。

造成學歷通膨的原因不一而足,但歸結言之,高學歷超額供給,導致學歷貶值,如同通貨膨脹導致貨幣購買力下降一般。

詳言之,台灣高等教育擴充太快,如今大學到處林立,應是高學歷貶值的根源之一。全台碩士以上學歷人口已超越百萬,以人口比率而言,在全球應是名列前茅。

高學歷、高失業現象早已浮現,就業市場大餅並未因近年的經濟成長、產業與企業規模等同步做大,亦難辭其咎。另一方面,台灣挹注在高等教育經費雖逐年增加,但也伴隨大學數量的迅速擴張而稀釋;學生素質下降,大學競爭力不足,在就業市場供需法則下,自然造成學歷通膨、貶值。

據統計,二年,政府對每位公立大學學生的培育成本為十七點九萬元,私立學校為十點八萬元;結果畢業後學非所用、大材小用,無怪乎郭董也要感嘆,浪費教育資源。

面對教育結構與就業市場的供需失衡,除了鼓勵大學整併,調整研究所名額外,就是要落實高教分流。

高學歷不代表具有高能力,也不再是求職的保證。專業知識、技能及態度才是提升職場競爭力的不二法門。近年來,技職體系學生接連在國際競賽表現發光發熱,再度證明只要肯努力,行行出狀元,高學歷並非人生的必要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