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對孝女白琴充滿敬意,能那麼專業的「代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們非常敬業(我看過紀錄片,還有《誰來晚餐》),開發出一種獨創的事業。我該為把她們牽扯進散文的爛污裡感到抱歉:我們實在是遠不如妳們。
說真的,我沒想到會有那麼多人迂迴的為「山寨抒情散文」現象辯護。從「散文也有爪牙」說,到「讓它留在文學獎裡」說,最新的版本叫「反思地維持現狀」說。「維持現狀」說更具總結性、概括性(「反思」在這裡純粹是修飾語,廢話),也就是讓讀者、市場來決定,這種辯護可稱之為「市場自由主義」。這和那群頭腦空空的學者官員,搞教改搞到大學林立、滿街失業大學生博碩士之後,兩手一攤,說:「就讓市場去決定吧,好的大學自然會留下!好學生自然會脫穎而出!」有何不同?提升街友的學歷有什麼不好?
這個把月來陸陸續續從「第一手現場」(參與文學獎評審)的朋友處知道了更多的慣犯名字,有人甚至開班授徒,「創意寫作」呢。朋友感慨說,這些年來,喊破了喉嚨也沒用,「就是有人不相信那是假貨,還有人挺欣賞呢!」
說穿了,學界、評論界、出版界、「寫作界」這整體的文學體制都有責任,都是共犯結構。為什麼近年的書評都看不到什麼論點,全然忘卻起碼的把關之責?一篇嚴厲的書評可能會毀了一本書,但相應的論點也可以互補(抵消可能過度的嚴苛);但如果都是溫溫吞吞的(惟恐得罪人,或根本沒眼力,怕漏底),不判斷只描述、介紹,那就幾乎可說是「一致的好評」了。
我認識的好多出版界朋友都是相當有文學眼力的,他(她)們為什麼不把關呢?原因或許再簡單不過:那樣的作品一直有市場。
那樣的文風本身就是這些年來市場自由主義的產物。
它當然受到法律的保護──言論自由──又不是抄襲,又不是酒駕!
而我們這些行動者,長期忽略了文學場域的自主性,其實有賴於場域內的自我監督。
有人說文學獎是今之舉業。這只說對了一小部分。今之舉業的核心,可是學院論文啊。自從文學評論被學術體制剔除後(因為文學刊物的文章不符「需送兩位外審匿名審查」,也不遵守嚴格的「學術格式」,沒有密密的註解,詳細的參考書目,中英文摘要關鍵詞,足夠多的學術廢話,不能計分),誰還願意為這種事情費心?
況且我們也一向欠缺分析的工具。或許也不認為這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假擬代言「古已有之」(不過是技術問題),歷史會「自然」的淘汰壞作品──,於是「現狀」就有效的一直被「維持」下來。
「反思」?考試時有考到再說吧。
討論特區/散文的逆襲 聯合報╱唐捐2013.06.20
文心凋零? 黃錦樹 中國時報2013-05-20 02:04
他辨體,我破體 唐捐 中國時報 2013-06-06
回應與挑戰-散文的爪牙? 黃錦樹 中國時報2013-06-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