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回應與挑戰-散文等於抒情?更等於親情?──一個年輕寫作者的心聲 唐墨 中國時報 2013-06-11

「我們其實都知道,這有一大半是文學獎『惹的禍』,卻由散文來擔其罪。散文的虛與實,並沒有傳說中那麼難以區分,只要不匿名。」(〈他辨體,我破體〉,六月六日人間副刊)

唐捐所道破的,其實也是散文這個文體,之所以在近期內受到這麼多的評論與關注的最主要原因。文學獎的創辦,是為了獎勵什麼樣的作品與創作者?是新人嗎?但各大文學獎沒有限制年齡,許多獎金獵人已經位居總編也不惜紆尊降貴和學生們廝殺,文學獎單位只好另闢新人獎為寫作新手保障名額;那麼,是獎助全然翻新的創作實踐嗎?如果是,今天就不必討論散文的真假虛實了。打開各大文學獎的作品集,翻到散文類,大概兩篇寫爸爸、五篇寫媽媽、十餘篇是鄉下某處的阿公阿嬤、叔嬸姑伯,懷舊與抒情成為大宗,而且書親情更是唯一文風。
為什麼創作者,要寫這麼多真的發生在父母身上或是從別人的父母聽來的故事,當作散文,投稿比賽呢?甚至在書寫的過程裡,可能因為獲得的資訊材料多寡不一,巧思布局成第二人稱觀點;為了隱去某些促使敘事鬆散的旁枝末節,接上淋漓狗血的片段。整篇散文就變得很「小說」,甚至出現囈語。但這真的是創作者,必須負上全部責任的一樁關於文學情操的私德小事嗎?
如果我是一個打算投稿參賽的人,而且肯用功的話,理應先去翻閱文學獎的歷年作品集;而當我看到兩篇寫爸爸、五篇寫媽媽、十餘篇是鄉下某處的阿公阿嬤、叔嬸姑伯的得獎作品時,我會這麼反骨地寫一篇論理散文去參加比賽嗎?如果我想得獎,不論是不是為了獎金或名聲,可能只是因為學校規定必須得過全國性的文學獎,方能以創作替代論文畢業的時候,我是否就得違背自己的黃金文心,去寫一篇感天動地的〈祭十二妹陳情文〉,以換得多年來試圖用論理散文而不能得獎的畢業資格?
我相信在數百份投稿的散文裡,一定也有很多談文化、論政事、說玄理的散文;但我也相信,這些散文在職業評審的熟練眼光與巧辯能事之下,可能敗給明明初審已經被淘汰,而後卻又連跳三級直接拔擢進入決審還兼得獎的親情散文們。這樣的事情,我也很希望只發生在我聽過的那一次。
得獎作品既然是由眾評審選出來的,該文章當然有其佳處;而評審如果總是同一組人,那麼「佳處」就會如出一轍,十餘年的作品集擺起來看等於只看過一本,新人寫手有樣學樣、沒樣自己想,總也會想到去寫點「親情」。儘管自己面對父母的愚鈍遲緩根本不是那樣溫柔敦厚,文章裡看著老父親老母親的眼神卻始終含情脈脈。
創作者不能因為文學獎起舞,寫些言不由衷的文章,只寫個三、五年,賺飽了就收山,平白浪費社會資源;而規避這類獎金獵人的方法有二,最好的方法就是往後各文學獎只徵可以成書的份量,小說獎也好,散文新詩也罷,一年一徵,一徵就是十萬八萬字;我不相信有人可以用散文虛構了十萬八萬的老父親而騙得倒評審,對吧?況且這樣徵稿,每年都會有新面孔,或者是創作質量驚人的老面孔,對文壇才更有幫助。

其二,最壞的辦法,就是往後文學獎一率只發獎座獎狀,取消獎金。如果真的有志於文學的人,這些獎金說實在的,可以有,稍稍補助生活匱乏;也可以無,回也陋巷不改其志。而兩個方法正巧都是砥礪我們創作者,用苦難磨出真正有心創作的人,如此力行幾年後,台灣的散文該是什麼樣子,虛實應該如何拿捏,自當清楚明白。而真正能出頭的人,也不會被那些善於矇騙職業評審的職業寫手取代。


文心凋零? 黃錦樹 中國時報2013-05-20 02:04
他辨體,我破體 唐捐 中國時報 2013-06-06
回應與挑戰-散文的爪牙? 黃錦樹 中國時報2013-06-10

回應與挑戰-散文等於抒情?更等於親情?──一個年輕寫作者的心聲 唐墨 中國時報 2013-06-11


討論特區/散文的逆襲 聯合報唐捐2013.06.20
http://ccmmww.blogspot.tw/2013/06/20130620.html
回應與挑戰-散文與市場自由主義 【本報訊】 中國時報 2013-06-24 01: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