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第15封超越自我,登上巔峰〉 徐茂瑋 摘自《打開生命的16封信》聯經出版

在爺爺奶奶家吃飯,奶奶問:「雞肉好吃嗎?」明明覺得難吃卻得說:「奶奶煮的雞好好吃!」考試成績一塌糊塗,心情跌到谷底,只想躲進房間,卻不能先回家,還要周旋於爺爺奶奶及長輩中,保持微笑,禮貌回答問話。
這樣心口不一,是禮儀?還是說謊?我不能隨心所欲做我自己嗎?


《打開生命的16封信》聯經出版  第15封超越自我,登上巔峰〉
http://www.ddc.com.tw/POP_SHOW.asp?id=2886

超越自我,登上巔峰
徐茂瑋
台北市立麗山高中教師

有時候,明明知道愛上那個人是個錯誤,卻還是死心塌地的愛了,
有時候,明明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不好的,卻還是執迷不悟的做了,
有時候,明明知道他永遠不會愛你,卻還是習慣性的打電話給他了。
~愛的模樣
網路上流傳這麼一段〈愛的模樣〉,姑且不論斷這是不是真愛?或值不值得愛?你經驗過主角的矛盾、掙扎嗎?

在爺爺奶奶家吃飯,奶奶問:「雞肉好吃嗎?」明明覺得難吃卻得說:「奶奶煮的雞好好吃!」考試成績一塌糊塗,心情跌到谷底,只想躲進房間,卻不能先回家,還要周旋於爺爺奶奶及長輩中,保持微笑,禮貌回答問話。
這樣心口不一,是禮儀?還是說謊?我不能隨心所欲做我自己嗎?

與同學起衝突,他罵我三字經,我也回罵,握拳縮手就要揮拳,心裡突然閃過媽媽的影像,緊握顫慄的拳頭再罵兩句,憤憤不平的調頭離開。導師每次都盯
我遲到、勸我多用功,明知自己不對,導師也是為我好,但為什麼每次總令我不爽到暴?不頂兩句也要擺臭臉!
情緒與理性常常對立,該壓抑情緒以屈就理性?或情緒也該有適當出口?

月考到了,就是不想念書;一開電腦就掛在網上下不來;明知數學課很重要,手機的game卻讓我停不下來;作業、報告一大堆,提不起勁……。
我的意志是不是太薄弱了?不過同學好像都跟我差不多,人都是這樣嗎?究竟人性是怎麼一回事?我能掌握我自己嗎?


古希臘戴爾菲神殿上有兩句箴言「認識你自己」、「凡事勿過度」。古希臘是西方哲學的源頭,「認識你自己」常被引為哲學的第一個問題,以認識自我作為哲學思考的起點;凡事勿過度,意謂有節制自我、掌握自我的能力。然而人生並不應該以此為終極目標,能否實現自我?進而超越自我,甚至超凡入聖,為人類文化史寫下光輝的一頁!

認識人性
要認識自己,宜先了解人性。人性是善?是惡?或無善無惡?自古有很多論戰,於此暫不細論,只略談儒家與蘇格拉底的主張。孟子以人見到將落入井的小孩,無不自然升起怵惕惻隱之心,說明人人有善端,善端就如種子,妥善照料才能發芽長大開花結果,那是人性的實現。人應該開展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的四端,可以成為仁、義、禮、智的四個善心。人不斷地培養善心、培養正氣,遵循良知良能,人人皆可以達到堯舜的境界。人所以為惡,乃因為人不順著已「內建」的四個善端,再加上放縱於欲望、外在環境等影響,亡失本心而不自知。或許你不禁要問:「有人為非作歹毫無愧疚、羞恥,哪有所謂的良知呢?」孟子以牛山濯濯為例,牛山本是鬱鬱蔥蔥,只因被人日日大量砍伐,接著又放牧牛羊,怎麼不光禿禿呢?但是光禿禿不是牛山的本來面貌呀!就如同泯滅良知做惡,亦非人的本性!
宰我不接受當時為父母守喪三年的禮制,以為一年就夠了,以此問孔子,孔子反問:「父母去世,三年中你吃美食,穿華服,心安嗎?」宰我回答:「安呀!」孔子說:「你既然覺得心安,就去做吧!」此處的心安或不安,即是良知在作用。
蘇格拉底受審判時說:「年輕時我就有一特別現象,當我要做一件不該做的事時,內心都會出現叫我不要做的聲音。」蘇格拉底稱這個聲音為代蒙(Daimon),通常翻譯為「精靈」。這個精靈只說「不」,卻不說「是」。這個只說不的精靈,不正是孔子說的「不安」?也是孟子的良知良能,可見人類的智慧,東西方的文化是會通的。
所以我以為人性是有善種子,但不是已經「實現」的善,而是得再加以「保養、升級upgrade」的,需要後天的努力。「良知」的顯現即在於「不安」,「不安」可以作為行為的判準。當你猶豫該不該做這件事時,先冷靜下來,聽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再決定;如果你三更半夜為自己白天的行為、言語感到「不安」,第二天一早就該改過,或向人道歉。大哲人教我們的人生功課乃是修養真誠的心,遵循良心的指引,就是真誠的對待自己──活出自我。

認識自我
你接受這樣的人性觀嗎?不論你是否同意,建議你多探索人性的本質,因為認識人性就是「認識你自己」與所有人共同的本性,屬於人的普遍性。你的人性觀與人生觀、宇宙觀互有交集,彼此牽連,它們是決定你生命情調、人生方向與價值的重要關鍵,也是決定你認識「個別的自己」的角度,屬於人的特殊性。
「認識你自己」的另一個部分,該是我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我有獨特性嗎?或者世上有我也不嫌多,沒有我也不嫌少?我能自主嗎?
哲學家因著不同的思想體系對「我」自有不同解釋,如何「認識你自己」也有南轅北轍的進路,然而「內省」卻是共通的方法。現代物質的發達史上空前,人遂沉溺物質中,重視物質價值,輕忽精神價值,心神外馳,往外追求,不知向內觀照自我。古希臘哲人泰利斯說:「人生最困難的事乃是認識自己。」不向內心探尋的人更難認識自己。
蘇格拉底強調「未經過檢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曾子每天檢視自己:「為人謀而不忠?與朋友交而不信?傳不習乎?」然而曾子只反省這三件嗎?蘇格拉底雖未明確說明檢視什麼,但是由其生平事跡及學說可推測,他必定事事檢視,曾子亦然。孟子對檢視自己有很精彩的主張,一般人遇他人以橫逆待我,多反擊回應,然而孟子必反躬自省:「我一定未以仁存心,未以禮敬人。」反省得知自己是心中存仁,用禮敬人,但是橫逆還是來,孟子再反省:「我必未盡全力行仁敬禮。」孟子是徹底地自我反省與實踐。
孔子教學生觀察人的三個步驟:「看他做了什麼事,細觀他做這件事的動機,審察他事後心安嗎?人是無法藏匿的呀!人是無法藏匿的呀!」如果以此觀察自己,時時保持如此真誠對待自我,不容易亡失良心。
孔子傳授曾子所謂的大勇是:「當自我反省自己是不正直的,縱使面對粗布衣服的升斗小民,我不惴慄畏懼嗎?當自我反省自己是正直的,即使千萬人橫擋於前,我勇往直前!」所以我能不能獨立天地之間,坦蕩面對世人,反省是必要的路徑,至於何為正直?何為不直?則是價值的建構與抉擇。
「內省」還可以有更積極的開創作用。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可分為兩個層次:「見賢與見不賢」乃對外的觀察,確認並判斷他是賢或不賢;「思齊與內自省」則為對內的自我觀照,「思齊」之前必先覺察到我沒有這樣的「賢」,接著才有「我想要與他看齊」的欲求,而且此欲求含有實踐的意義,孔孟之道皆言行一致。「內自省」則直接檢驗我是否犯同樣的錯?有,就得改過,有人告訴子路有過錯,他欣然接受而且必改過,子路是改過向善的模範生。如果檢驗自己沒有這樣的過失,不妨嘉勉自己,並為警惕,不可蹈人覆轍。孔子此內省的功夫,看到別人的優缺點,也反省自己的優缺點,並且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但深刻地認識自己,也不斷地改善自己。
孔子告訴司馬牛,君子的「不憂不懼」來自於「內省不疚」。「內省」是直接檢視自我是否違背良心?是否不正直?我是正直而符合良心的,方能毫無愧疚,昂首天地之間,所以君子何憂何懼?真誠活出自我,能認識自己,亦不斷提升自我。
禪修是佛家的修行方法之一,學習禪坐或靜坐可以專注的觀照自我。現代人事事求速成,無謂地計較分分秒秒,急躁焦慮,心靜不下來。禪坐訓練人專注,往內觀察呼吸、感覺、心念等,能使人沉靜返觀自己,禪修可以頓悟或證悟宇宙人生的實像。學佛是學習佛陀的行為,皈依佛是回歸依止於自己與佛陀不二的本來,修行佛法是期望自己與佛陀一樣,自度度人,同證宇宙人生的真理;研究「佛學」則視佛法為哲學,研習並汲取其思想。建議你當遇善機緣時可學習禪坐,讀讀佛學,如《達賴喇嘛教你認識自己》敘述深入淺出,可為佛學的敲門磚,該書從佛學緣起空性的智慧談起,教人從佛法的角度認識你自己,由禪修返觀自己證悟真正的存在。

高峰體驗──幸福不必在天國
一位年輕的母親準備早餐,忙進忙出,此刻朝陽斜照,陽光下孩子們快樂的吃早餐,聊個不停;丈夫也悠閒地與孩子們逗樂。這一剎那,她突然被眼前的美深深感動,湧泉般的愛注滿她整個心靈。她產生了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s
位擔任爵士鼓手打工讀完醫科學院的青年,在表演期間,一共有過三次高峰體驗,突然感到自己是傑出的鼓手,演奏效果完美極了。
詩人完成一首完全抒發情感的詩,暢快無比;母親生下嬰兒那一瞬間的狂喜;陶醉於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的大學生,都是高峰體驗。
我準備考大學時極為辛苦,因為讀書只是入大學的工具,恨透了為考試而讀書,當時發誓考完大學後,再也不為考試而熬夜苦讀。大學期間有數次準備考試而徹夜未眠,都是讀入了迷,特別記得一次是讀老莊,沉醉於道家的浩浩蕩蕩,不覺中窗戶露白,那時刻頓覺通體舒暢,彷彿我的生命境界又攀升一層。當然,我不在乎當天考幾分。
回想看看,你有沒有類似的渾然忘我,極為陶醉、極為亢奮、極為震撼的經驗?投了一個完美幅度的三分球?考了一次全班最高的數學成績?跳一場動感十足又擊敗死對頭的街舞?柔美月色,清風拂面,心中寧靜彷彿得永恆?再仔細思索,一定有令你喜出望外surprised by joy 的一剎那,那就是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所謂的高峰體驗。馬斯洛以為諸如:神祕體驗、海洋體驗、審美體驗、創作體驗、愛情體驗、父母情感體驗、頓悟體驗等都是不同的途徑,但主觀的體驗十分相似。
馬斯洛認為高峰體驗的根源很多,也肯定能產生在任何人身上,只要人越能實現自我,生活滿足、諸事順心,高峰體驗就可能常常產生,高峰體驗是自我實現的獎賞。

從自我實現到超越自我
馬斯洛不同意佛洛伊德以精神錯亂者、精神患者等做為研究樣本,馬斯洛選擇最正常、最健康和最有代表性的人為研究樣本,提倡研究「健康人格」Health personality,主張人性具積極向善的動機,自我實現便是人性豐滿實現。他晚年受道家與日本禪宗的影響,發現人性中還有比自我實現更高的追求,那就是超越的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者
馬斯洛所謂自我實現者是指低層的需要已得到充分滿足,受到更高層的超越性需要驅動的人,他們擁有的特徵,如:獻身於某一號召、使命、事業與工作,可謂「奮不顧身」;內在的需要與外在的要求是一致的,也就是「我意欲」=「我必須」;「工作」=「娛樂」,「娛樂」=「工作」;職業是內在價值的化身與體現而不是職業;內在價值與存在價值合而為一;自我與非自我的隔離被超越,例如:孩子吃食物比自己親口吃更愉悅,「我」已擴展到孩子身上,傷害孩子就等於傷害「我」。以上等等為自我實現者的特徵。
馬斯洛後來擔心自我實現留給人的印象是「全有」或「全無」的,只有極少數的人才達得到。高峰經驗的研究證實,事實並非如此,所以肯定自我實現是一種「存在」,同時也是一種「形成」Becoming,是在連續的同一主體身上,沿著需要的階梯向人性圓滿實現演進的過程。每一次演進都是一個良好的形成,也都伴隨著高峰體驗的獎賞,由此可將自我實現定義為一種插曲,而這插曲會在任何人一生的任何時刻發生。
超越自我實現者
馬斯洛晚期將自我實現分為二種:健康型自我實現者(以下簡稱健康型者)與超越型自我實現者(以下簡稱超越型者)都具有自我實現者的特徵。
健康型者是比較實際、現實、能幹和更凡俗的人,他們生活在較低層需要的世界,對待人或物主要是用具體的、實用的方式。他們重實際、有效率,重視檢驗和認知較不重視情感和體驗,他們幾乎沒有或很少有超越體驗。
超越型者則是「高峰人物」,採取積極態度、渴望生活,經常意識到存在價值、內在價值,更明顯地受超越性需要支配。高峰經驗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是生命的確證;在日常的低層次需要中也能看到事物神聖的一面;較健康型容易創新;對惡有更深刻的認識與諒解,因此深懷同情心,卻更堅定地與惡戰鬥;更容易有深刻的「宗教的」或「精神的」體驗,不一定是教徒,卻可能比神職人員有更虔誠的態度面對「宗教的」或「精神的」體驗;更容易領悟存在性王國,更多入迷體驗,像小孩看著水潭反光而發呆、興致勃勃地注視玻璃窗上流下的雨滴等。
馬斯洛認為超越自我實現者不只是健康人,是人性發展的極致,他的超個人心理學,也是人性論、價值論,你是否同意他的論述?你能不能循著生理的需要,依階往上追求,克服每一階層的困難,實現自我進而超越自我?

知行合一
從儒家、蘇格拉底、佛家到馬斯洛,你有沒有注意到他們都不是空口說白話,不只是理論中強調實踐,而且真正都是知行合一、內心外在統整一致的人。他們生活的時代、人種、文化都不同,他們對「自我」的界定甚至可能南轅北轍,但是對認識自我、實現自我、超越自我,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卻是同樣熱切與堅持。
蘇格拉底信守雅典城邦政治的法律觀念,雖受到不義的判決,卻不願越獄偷生,選擇真誠面對自己,寧為終生的信念而死。雅士培在《四大聖哲》裡描述:「蘇格拉底臨終前,安慰朋友們說:『你們所埋葬的只是我的軀體,今後你們當一如往昔,按照你們所知最善的方式去生活。』……他不許朋友們哀傷慟哭。『人必須在莊嚴肅穆的平安中離開塵世。請保持安靜,耐心等候。』」傅佩榮譯2001P24蘇格拉底一生忠於自己,臨終更超越自我,安詳地殉道。
孔子有一次在回魯國的路上生重病,子路唯恐孔子不治,要別的弟子扮作孔子家臣,預備治理喪事當時孔子早已不任魯國司寇,不該有家臣。孔子病情好轉後,知道子路的處理,斥責子路:「子路的作為不應該呀,不該有家臣治理喪事卻假裝有,我要欺騙誰呀?難道要欺騙上天嗎?」你小時候背過的成語「曾子易簀」,也是曾子彌留時,弟子用大夫的席子給曾子用,曾子醒來發現了,堅持換成平民的席子,然後平靜地去世。
前文談到若有人以橫逆待孟子,孟子必反省自己必不仁、無禮、不忠,如果橫逆還來呢?孟子視這般狂妄之人如禽獸,不與禽獸計較。那麼孟子計較的是什麼?孟子說,君子擔心的是:「我怎麼樣可以修養得像舜一樣賢德?」孟子的超越是:「不合於仁的行為不做,不合於禮的行為不做。如果有突然發生的災禍降臨我身上,身為一個君子不將它視為災禍。」孟子堅持信念,實踐信念,至於依良心行善有沒有福報?他會說:「I don’t care.」孟子沒有如蘇格拉底殉道而死,但是我深信孟子是言行一致的。
閱讀至此,如果你同意我的論述中的70%,那麼,文章開頭的幾個問題,是不是都不成問題了?如果你不怎麼同意我的論述,沒關係,我再提醒你:「認識自我,實現自我,然後超越自我,甚至超凡入聖,為人類文化史寫下光輝的一頁。選擇你認為更適合你的進路,終身追尋、實踐!」

參考書目(延伸閱讀)
l《人的潛能和價值》,馬斯洛(Masloe, A. H.)等著,孫大川審譯,結構群文化出版,台北,1990
l《走向生命的顛峰: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彭運石著,貓頭鷹出版,台北,2001
l《自我實現與人格成熟》,馬斯洛(Masloe, A. H.)著,劉千美譯,光啟社出版,台北,1989再版。
l《達賴喇嘛教你認識自己》,達賴喇嘛著,翁仕杰譯,天下出版,台北,2008

l《歷史的巨人──四大哲人》,雅士培著,傅佩榮譯,業強出版,台北,20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