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不是知識菁英的殿堂,不是學院蛋頭的象牙塔,哲學是普羅大眾的街頭漫步,是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起點。公民拒絕成為愚民,從哲學開始。
「哲學阻止愚蠢擴大到離譜,要是沒有哲學,愚蠢肯定大張旗鼓。」這是今年法國「哲學節」的開幕語,引自德勒茲的一句話。德勒茲是台灣相對熟悉的法國哲學家,他有一本著作,書名即《何謂哲學?》要為哲學下定義,肯定說來話長,但是要論哲學的功能,德勒茲倒是一語道破。
哲學的功能,原來就是對抗愚蠢。
法國「哲學節」大致上就是這樣的任務。節慶由「國家教育暨文化部」贊助,從五月廿五日到六月十七日,長達三周。在此期間,全國各地圖書館、美術館、劇場、校園、書店,乃至喝咖啡、用餐的所在、街頭步道…到處都有與愚蠢進行鬥爭的行動。比較正確的說法是「活動」:圓桌論壇、對話思辯、書評書介,作品朗讀、電影、音樂…到處可見尋找智慧的身影。都說法蘭西是一個適合談戀愛的國度,這一次,大家打定主義,將哲學列為思慕的對象。
就像戀愛會啟動對於他者的欲望,啟動與自我的深層對話一樣,哲學節也試圖啟動公民之間的對話,啟動對於思想的欲望。當代社會迫使我們必須走出宅子,面對許許多多的問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諸多問題,紛沓錯雜,讓我們自覺,沒有智慧,就無以面對。
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育如何協調?法律是否足以保障正義的實踐?如何將經濟放到社會中的正確位置?文化差異和族群關係是否只有同化、整合的道路?非帝國思維的普世主義是否可能?國家是否可能讓我們變得更為美好?是否有所謂共同價值的存在?幸福是什麼?種種的問題,沒有思想,就不會有答案;沒有公民之間的對話與辯論,就不會浮現溝通和解決的可能。
節慶是需要傳統的,就像我們端午節的龍舟與詩歌一樣。法國「哲學節」的舉辦,當然也試圖彰顯這個國度好學深思的傳統,以及延續傳統的意願。這是一個文化選擇,也是政治選擇。哲學不是知識菁英的殿堂,不是學院蛋頭的象牙塔,哲學是普羅大眾的街頭漫步,是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起點。公民拒絕成為愚民,從哲學開始。
今年「哲學節」到六月十七日結束,卻又是另一個哲學事件的開始。這一天,高中生全國會考首日,這是法國青少年取得高中文憑進入下一階段生涯的必要試煉,而不管是理工法商人文的取向,第一堂測驗,就是足足四個小時的哲學筆試。
有趣的是,每年的考題不僅牽涉到學生的分數,還會成為公共議論的標的,媒體期刊全面進入一個推論、答題的氛圍。今年考題未知,去年的題目,譬如「我們從工作中賺到什麼?」、「我們是否有探尋真理的責任?」、「沒有國家,我們是否更為自由?」這些,恐怕都不僅是學生傷腦筋,而是每一個人生命中的大哉問!目前台灣社會正為「十二年國教」爭議不休,但是輿論幾乎都只限於學費、抽籤等技術層面,對於國民教育的內容與目標卻未見深入思辯。也許,真正問題之所在,是我們美好的青少年時代,就缺少了一堂哲學課!(作者為「新國際社會理論與實踐中心」成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