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人都知道,在短時間內完成一篇作品是高難度的技藝,就算經過多年淬煉的知名作家,要他在學測的短時間裡撰寫命題作文,恐怕也難得精采,何況是學生。
從新聞報導中得知,自一○七學年起,學測的國文非選擇題將獨立施測,目的在讓學生有充裕時間構思作答,希望更能考出學生的實力。指考也不再重測作文,各校系可憑學測成績,自行設定錄取門檻,我以為這樣的調整是相當有意義的。
我曾在本專欄檢討教育部的語文競賽中的字音字形比賽,須在十分鐘內寫完二百字,不但符號長短須講究固定比例,還不得修改,搶時間作答猶如體能測驗,失去注音測驗的真正用意。學科作文測驗的道理也一樣,它的目的不在測試寫作速度的快慢,而在評定思考周密與否、情意的淺深如何、邏輯有無周全;接著再考察結構是否縝密、文字是否流暢,也就是測試學生和世界溝通能否因學習而更加深刻且通暢無礙。
然而,現行學測國文考試時間為兩小時,指考只有八十分鐘。考生除了撰寫兩三題非選擇題外,還得圈選廿幾題的選擇題,時間堪稱緊張。尤其近日選擇題的題目越出越長,如果遇到文言文,難度更高,光是把題目閱畢、看懂,就夠瞧的,非選擇題的寫作時間因之被擠壓,學測幾乎變成考速度的體測。
曹植七步成詩源於命在旦夕的威脅;唐代五步成詩的史青則是刻意炫學,志在與前輩文人曹植較勁;北宋名臣寇準七歲時三步成詩,完全是天才早慧,非常人所及,類似的拚速度即席賦詩不是語文教育的目的。經常寫作的人都知道,在短時間內完成一篇作品是高難度的技藝,就算經過多年淬煉的知名作家,要他在學測的短時間裡撰寫命題作文,恐怕也難得精采,何況是學生。
仔細想來,這就是為什麼年輕的考生寫出來的作品常常千人一面,因為時間太少,來不及揀選題材,更談不上思考、斟酌與推敲,只能憑著過往的訓練,援筆立就,複製一些沒有新意或心意的制式文字來濫竽充數,或背誦一些格言警語虛應故事。不管是經過挑選出來的範文或一般批閱的試卷,在在顯示今之作文多半還停留在八股制議的陳套裡,成為畸形的獨立王國,與真正的生活毫不相干。
所以,倉促寫作,非但無助於測驗實力,甚且變相鼓勵學生言不由衷,完全悖離培養知性統整判斷及情意感受抒發的教學初衷。最淋漓盡致的例子就是近日引人詬病的頂新黑心油的判決文,這種人神共憤的「法匠」只知援引僵硬的法條,既無感同身受的情意領會,也毫無進一步細膩思考、統整的能力,難怪嚴長壽先生要擔心這樣的判決只會強化台灣商人「就算原料不好,只要不被檢查出來就可以」的投機心態,這不只是法治教育出了問題,推本溯源,也是語文教育的沉痾。
所以,將國文非選擇題獨立施測,雖不能說考生就此可以從容應試,但時間稍微充裕了些,相信有助於多方思考及全盤照應,這應該是值得稱道的方案。然而,命題作文之所以沒能寫好,常常也跟考題是否照應生命經驗有關。時間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是關鍵的「題目」,考題除了估量難易適中外,還要能激盪學生的腦力,讓他們學思並重,朝有思想、有見解且勇於表達的人生前進。我們期待考測單位能在這一方面有更精進、更具前瞻性的作為,畢竟要學生看銀山拍天浪的壯闊景觀,還得靠這些有心將他們引進門的師長率先推窗放入大江來,但願每一次的推窗都能看到亮眼的希望。(作者為語文教育學者及散文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