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斷變化,莫測多端的環境,與其傳授學生許多知識,倒不如培養他們自我學習的能力。有自我學習能力的人必須有扎實的專業基礎、足夠的常識、自學的習慣......
您一定聽人說過「教育是良心事業」,台灣的確有許多老師無怨無悔地教育學生,不僅勞心勞力,甚至慷慨解囊幫助學生,這些教師真正做到了發揮自己的良知,把教書當成一生的志業。儘管如此,台灣整體的教育品質並不算好,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改善。
台灣的平均實質薪資已近廿年沒成長,重要成因之一是我們沒有教育出有能力要求雇主加薪的年輕人,這種年輕人必須具備起碼三種特質:有扎實的教育基礎、有不斷自學的能力、有高度的競爭企圖心。這三項都可以在高等教育中加強。台灣有些大學生是以念高中的心態念大學的,以拿高分為重要選課目標,選課時會傾向修比較容易拿高分的課;而且考研究所蔚為風氣,許多同學以升學(考研究所)為念書主要目的,並未重視加強職場競爭力,認為研究所畢業後就會有好的就業機會,錯失了在大學扎實學習的機會,甚至有些同學會先玩兩年,等到大三以後再認真準備考研究所,浪費了大學四年中最珍貴的黃金時期。
大學生在校拿高分是頗為普遍的現象,這種「常態」會減少學生競爭的動力。他們在高中時,不斷背誦、重複練習相同的教材,以爭取高分為求學目標,雖然這種學習方式忽略了創造力及自學能力的培養,但仍然是種高度競爭的型態,可是進入大學之後,升學壓力突然消失,卻無取而代之的學習壓力,造成了學生花太少的時間在課業上的現象,有不少學生是在考試前才認真讀書的,因此學習的廣度及深度有限,無法鍛鍊慎思明辨的能力。由於每門課所需花費的時間不多,學生會以多修課來彌補廣度的不足,但是不夠扎實的學習所產生的效果是有限的。
面對不斷變化,莫測多端的環境,與其傳授學生許多知識,倒不如培養他們自我學習的能力。有自我學習能力的人必須有扎實的專業基礎、足夠的常識、自學的習慣,因此大學的課程設計應當強調扎實的深度學習、提供學生廣泛接觸新領域的機會、給學生作業,驅動他們自己學習。教師給分嚴格會給學生誘因認真學習,如果可以做到必修學分較少,廣泛開設不同領域的基礎課程,就可以給學生廣泛學習多元領域的機會,作業的設計則需要別出心裁,學生自己學習的誘因及效果才會好。
學生做為學習者,必須受到教師的指引,才會有好的學習動機,所謂玉不琢不成器,如何嚴格要求學生,賦予學生競爭的動力,以及設計充滿自學機制的學習環境是現代大學的重要課題。「良心」是大學不斷進步的必要條件,但是全憑良心亦無法成事,一個有適當誘因的大學教研環境,以及有足夠紀律的大學治理機制,才能確保大學教育品質的不停進步,這個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議題。
除了大學自己的努力,民眾是否願意提供大學資源,以不斷地進步,社會是否願意保護大學的自主性,不受政治的干預,也是我國高等教育品質能否提升的關鍵因素。無論如何,大學教育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必須全民付出才會進步,台灣社會應當要培養這種共識。(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