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親子天下》洪蘭:別逼孩子一直讀書 中時電子報2013-04-19

朋友的孩子寫了封信給我:「阿姨,拜託你跟我媽說,我知道我已經國三了,我知道馬上要基測了,也知道考不上的後果,但有時我就是讀不下書。只要發呆一下,我媽就碎碎唸。我告訴她,我不是機器,我沒有辦法一直不停的讀書,她說:不念書就去睡覺。她不了解,很煩時睡不著、很累又睡不著是很痛苦的事,阿姨我快瘋掉了!P.S.不要用 e-mail 回信,我媽每天檢查我的信箱。」


人有好為人師又自以為是的通病,尤其做父母的認為:「虎毒不食子,我是為你好,為什麼你不領情還要生氣?」幾乎所有的親子衝突都源自溝通不良,父母的好意因為不是孩子要的,反而使孩子更叛逆。天下不知有多少悲劇是始於「為你好」。

我們的大腦和胃一樣,凡是不能消化的,就不能吸收。胃會飽和,大腦也會:我們看一個紅色的圖案兩分鐘,然後把眼睛轉到白牆壁,這時剛剛紅色的部分會變成綠色,因為紅色感光細胞疲勞了,不再向大腦發射信號,它原先所壓抑的互補色綠色,就出來了。

我們的注意力也有同樣現象,兩個同樣的刺激前後出現的間距太近時,大腦會看不見第二個刺激。聽覺更是,太太如果一直抱怨,先生對太太的聲音會有聽沒有見。人不是機器,不能每天做同樣的事,就是機器也有彈性疲乏。不想念書時,眼睛明明在書上,但是大腦就是沒有註冊,有讀沒有懂。

大腦的這個特性可以從七年代的一個實驗看出:實驗者給大學生看一組十個花卉的名字,如玫瑰、百合,看完後,請他默寫出來。對一個大學生來說,這不是難事,他幾乎可以全部寫出。休息兩分鐘後,再給他看十個花卉名稱,這時,他能寫出八、九個來。等到第三次看花卉名字時,他只記得六個了。但是第四次若是換成家具類,如桌子、椅子,這時他的正確率又上升到跟第一次一樣。而持續看花卉名稱的控制組則慘不忍睹,連五個都回憶不到了。這表示不是大腦的記憶力不行,而是大腦對同一類型的東西記憶飽和,記不住了。但一旦換新的類別,大腦對新奇的東西特別有興趣,記憶又好起來了。

每天吃同樣的便當會厭倦,即使肚子很餓也不想吃。大腦也是,所以學校的課表要穿插著國文、英文、數學。了解到大腦的功能,父母就不要讓孩子對學習產生飽和,常常讓他起來動一下。運動時,大腦會分泌對學習有益的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很多父母以為運動是浪費時間,那是錯的,運動其實對學習有益。

要孩子愛讀書就不能使他害怕書,責罵或逼迫只會使他更遠離課本。對一個已經上了國中,有自己想法的孩子,父母要尊重他的自主性,不能再像小時候,什麼都要管;要「換檔」升級,給他隱私權和自由的空間,絕不能檢查他的電子郵箱、搜他的書包。父母一定要記得,尊重他,他才會自重自愛。喜歡學習,他才學得進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