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這個時刻,我想到的是佘契爾夫人的丈夫丹尼斯(Denis Thatcher)在二○○二年的一項鮮見的訪談中說的一句話:「我認為,我的妻子是邱吉爾之後,最好的英國首相。」
這項專訪,是在丹尼斯於二○○三年因攝護腺癌逝世後才播出。在此之前,年紀比佘契爾夫人長十歲的丹尼斯從一九七九年、佘契爾夫人成為當時不僅是英國首位,同時是歐洲首位女性領袖以來,始終扮演一個幾乎「沒有聲音」的角色,與自己的女強人妻子出現在公眾場合時,也永遠站立在她身後一步。但他對自己妻子的賞識、信心和支持,從他生前最後的訪談中,一窺無疑。
佘契爾夫人當選為英國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時,丹尼斯已六十三歲了,從商場上執行長職務退下。在媒體面前,他稱佘契爾夫人為「老板」;在朋友間,他把自己定位為「永遠的影子丈夫」。佘契爾夫人銳利衝動,在內閣會議罵起人來可把男性閣員嚇得噤若寒蟬;丹尼斯幽默內歛,冷靜公平,適時適所給予妻子勸言。
對於階級和性別依然存有著傳統觀念的英國媒體,曾嘲諷問道丹尼斯:「你們家到底誰是穿長褲的人?」(意指到底誰是男人)。但接近丹尼斯的人都喜歡他的機智和自嘲的好本領,而他自己在八十歲時,回顧與佘契爾夫人的婚姻時說,「我能做的,或許很小,就是愛和忠誠吧!」
「愛」和「忠誠」,很小嗎?當然不。佘契爾夫人在丹尼斯過世後坦承,「沒有丹尼斯在我身邊,我無法擔任十一年的首相。」。佘契爾夫人強悍形象的背後,同時是丈夫身邊的小女人。
佘契爾夫人外剛內柔,現任緬甸總統翁山蘇姬則是外柔內剛的女性領袖。
翁山蘇姬在一九七二年於倫敦嫁給年紀比她小一歲的西藏研究學者麥克艾瑞斯(Michael Aris)前,就已經表明了自己心中對分離的恐懼。翁山蘇姬在結婚前夕寫了一封信給未來的夫婿說,「我害怕環境和國家處境會使我們在最快樂的時刻被迫分開,如此的分離,將是極大的痛苦與折磨」,「但是,這樣的害怕在我們還能擁有彼此,盡力珍惜彼此時,將無足輕重,我相信愛和悲憫,最後會勝過一切。」
「愛」和「悲憫」,是艾瑞斯在決定與翁山蘇姬結為連理時就必須接受的先決條件。他接受了這個選擇。一位與他在牛津求學時期的摰友,親口告訴記者,艾瑞斯和翁山蘇姬交往時,兩人已有默契,有一天如果緬甸需要翁山蘇姬,艾瑞斯就須讓她返鄉。「他們兩人分別寫下了親筆信,表達這是他們的共同意願與決定。」而麥克艾瑞斯的攣生兄弟安東尼艾瑞斯在二○一二年翁山蘇姬訪英前夕,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訪問時也證實了此事。
一九八八年三月,牛津的一個春日傍晚,他們的兒子都已躺在床上,翁山蘇姬接到一通電話,得悉母親中風,放下電話後開始打包行李,艾瑞斯回憶道:「我突然感覺,我們的生活從此將永遠改變。」
這電話改變的不只是一個英國年輕家庭生活,更是他們和家人的一生。艾瑞斯在一九九九年五十三歲生日當天病逝時,翁山蘇姬為堅定對自己國家理念,連見丈夫最後一面的機會都忍痛放棄。而在艾瑞斯短暫生命裡,他自己回憶道,「我最後一天和蘇(翁山蘇姬)在一起時完全與世隔絕,是我婚姻生活記憶中最快樂的一天之一,如此平靜美好。」
初到英國時,曾在牛津大學遇到獨自坐在角落裡的艾瑞斯,他眼神中流出說不出的沉痛,迄今依然歷歷在目。但他對翁山蘇姬的承諾和支持,終身未變。
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有個好女人。從佘契爾夫人到翁山蘇姬,成功女性的背後,何嘗不需要有個全力支持她們的好男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