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盛治仁/找回台灣社會的誠信 聯合報 2015-03-23

接連看到一個以爆料聞名的周刊在幾件官司上頻頻敗訴,似乎對他們也無所謂,只要雜誌繼續熱賣,賠償就當作是必要的營運成本。

最近在飛機上看到兩則國外銀行的系列形象廣告,深有感觸。
第一則是父親在出門前,拿了一個珍貴的花瓶放在櫃子上,要兒子答應不要去碰它,因為摔破了無法替代。小朋友雖然說好,但後來終究還是忍不住好奇心,拿起來把玩了一會兒以後再放回去。父親回來以後,發現花瓶已經被動過了,就問小孩說,你不是答應過我,不會碰這個花瓶的嗎?就在小孩不知該如何回答之際,父親就把花瓶打碎在地上。小孩驚慌哭泣,父親把他抱著,跟他說,你要記得,最珍貴的就是誠信。
第二則是另一對父子同遊兒童樂園,詢問旋轉木馬前的售票員票價如何計算。售票員回答說五歲以下兒童免費,您小孩多大?父親回答說,小朋友六歲,隨即要付錢給他。售票員說,你大可以跟我說他年紀更小一點,我真的也看不出差別。父親回答,這樣說是沒錯,但是小朋友會知道。接著父子相視而笑。
我對這家外國銀行一無所知,不知其對誠信原則的落實程度,但深深感覺到這不只是一家銀行或金融機構應標榜的運作原則,更應成為台灣社會共同努力拾回的舊有價值。
民無信不立,是我們從小就朗朗上口的一句話。國家得不到人民信任就無法穩固,個人若沒有信用就無法在社會立足。曾幾何時,這些價值已經在實踐中被丟棄了。政治人物反反覆覆、立場不一,在朝和在野時,說法和作法南轅北轍,或是慣用雙重標準進行護航或鬥爭。擔任重要職位的官員或民意代表,說話前如未能掌握事實,恣意發言,或是對自己的承諾毫不在意,就會讓民眾逐漸失去信任。
許多影響力很大的媒體和名嘴,每天在報導和評論時,似乎也不是很在乎言論的真實性,是否禁得起時間的檢驗。名嘴對各種事情捕風捉影的臆測甚至不實惡意的指控,在當今標舉言論自由的司法環境下,幾乎都無須負責。通告費照領、打響知名度,還可以伺機參與選舉。
最近接連看到一個以爆料聞名的周刊在幾件官司上頻頻敗訴,似乎對他們也無所謂,只要雜誌繼續熱賣,賠償就當作是必要的營運成本。姑且不論單一事件被傷害的當事人如何平復,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地被扭曲。
這些人為什麼能夠這樣作?原因是人民允許。奇怪的是,大多數人不會教導自己的孩子要言而無信,也不會在自己的家庭和工作上這樣作,但是卻默許這樣的氛圍成為我們整體社會的大環境。有時候是因為黨派立場影響,因為支持同黨派的政治人物和媒體、蒙蔽了我們的判斷;有時候是受到片面資訊誤導,反正實際情況也不太清楚,但有人指控,必有幾分真實。更多時候,是我們已經不在乎真相了,反正每天吵來吵去,由他去吧。
但我們忽略了當一個社會不再視誠信為必要價值,就是在鼓勵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做法,這也就是體系開始崩壞之時。短時間雖認為不干我事,長期來看人人都難逃其負面影響。當人不再需要為自己的言論真實性負責的時候,公共政策不再能夠基於事實的基礎來討論,任何價值都依立場決定而不再有是非。這樣的環境,要奢求談什麼發展都是空想。
廣告中的父親,為了教導孩子誠信的價值觀,願意打破一個珍貴的花瓶。我們願意做些什麼,來重建台灣社會的誠信呢?(作者為雲朗觀光集團總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