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陳立恆╱科技與人類,雙贏還是零和 聯合報 2014.02.24

假若人類的生產消費都改成機器複製的量產型態,失去了手工操作帶來百花齊放的驚喜豐富,如此一來,人的價值何以依附?又該是一個多麼單調的世界?

二月的法蘭克福,春寒料峭。
早上的中央車站一如既往的繁忙,為了趕上每天Ambiente秀展入場,我總是準點從旅館中疾步而出,錯身融入那群雄壯匆促的通勤隊伍,好幾天下來,我很難不注意到,儘管德國位列歐盟內經濟復甦較好的國家,車站四周的遊民數量卻一年比一年多,或襤褸,或瑟縮,在人潮熙攘間平添一種莫名的寂寥蕭索。
這也是我對此次Ambiente秀展的整體觀感,看似熱鬧的背後,有著難以掩飾的冷清。
Ambiente身為生活工藝類產業的國際指標之一,卅年來,我幾乎沒有缺席過這場盛會,除了創業維艱的那幾年;此回還是第一次我被迫投宿在火車站附近,只因為展場周邊酒店近年漲幅驚人,同時餐飲物流樣樣坐地起價,如是參展成本暴增,連我們這樣稍具規模的文創品牌尚覺吃不消,難以想像普遍屬於微小企業、慘澹經營的同行們如何因應。
果不其然,在與其他參展商的交流中,常聽到的抱怨莫過於這兩年參展成本成為同行業者的沉重負荷,從巴黎、米蘭到賭城,各地的參展費用都直線上揚,但最令我們感到不可承受之重,並不是成本的增加,卻是市場的轉變。
我和同業們皆有同感,一方面,近來全球經濟依舊晦暗不明,除了新興國家的買家保持穩定,歐美日等主要市場則持續衰退;而另一方面,牽涉到一個更加深層的問題,即是大量的3C及自動化生產的商品排擠了工藝市場,他們的快速、便利、價格與規模經濟,重重扼擊了我們這些講究手感差異、無形價值與時間沉澱的傳統文創。
正巧在展場上,我遇見了多年舊識Tom,瑋緻活(Wedgwood)第八代中的活躍分子,雖然家族事業早已易手,他的血液裡依然流動著對於陶瓷產業的情鍾。與他的交談之間,我們不無感嘆,過去他祖輩們成功結合了科技與工藝,創造出大量的工作機會與值得代代相傳的藝術作品,也成就了一個產業乃至一個城市的百年榮景。時序兩世紀後,現在各個製造業所追求的,卻變成如何精簡人力與自動生產,連原本強調工藝精神的陶瓷產業,不少品牌也紛紛朝向齊整劃一、極簡製造的工業道路上發展,於是他們創造出來的不再是人力需求與傳世精品,取而代之的,則是被裁撤的勞動人口與扎堆的複製商品。
今昔相比,是否意昧著科技與人類的關係會從雙贏走向零和,吾人尚不敢斷言,然而無論如何,按照達爾文的適者生存,儘管我們再怎麼不情願,也必須與時俱進,搭上這班標榜科技的時代列車駛向未來。可是達爾文的理論也告訴我們,物種多樣性是維持自然界平衡永續的必要條件,同理可證,假若人類的生產消費都改成機器複製的量產型態,失去了手工操作帶來百花齊放的驚喜豐富,如此一來,人的價值何以依附?又該是一個多麼單調的世界?
更令人不安的是,假使這班時代列車帶我們駛向的未來,是在勞動線上日夜不懈的電腦與機器人,而街頭寒風中襤褸瑟縮的竟是失去工作的人類,那麼,這樣的未來又有什麼值得期待?
將近一百年前,甘地已經觀察到動搖人類社會的七大罪惡之一,即是「失去人性的科技」,誠然,科技的價值來自於人類的運用,但是否有一天它會反過來扼殺了人類的價值,或許是一個當我們一窩蜂湧上這班時代列車時,應該停下腳步、細細思量的大哉之問。(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理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