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有話要說-教育不是商品 中國時報 孫效孔 2014年02月15日

大家把大學教育當作商品和投資,這種扭曲的心態,正是大學教育的殺手!進入大學之前,每個人拚得你死我活,而一旦進入大學後,學生及其父母卻以消費者或投資客自居,才會把大學生的行情搞低!

大學生滿街跑,但失業率高起薪又低,到底哪裡出了差錯?(圖/本報資料照片)
為了滿足大家的大學之夢,大學入學制度一改再改;但是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高、起薪又低,辜負了社會對大學的關愛與重視。那麼問題出在哪裡?是招收過程的瑕疵嗎?還是滿地大學造成畢業生供過於求?這些都不是讓大學生銹的主因。
真正的原因,是大家把大學教育當作商品和投資,這種扭曲的心態,正是大學教育的殺手!進入大學之前,每個人拚得你死我活,而一旦進入大學後,學生及其父母卻以消費者或投資客自居,才會把大學生的行情搞低!

學校儼然成為賣場
雖然許多人並無「教育即消費」的心態,但是社會對大專學校的要求,迫使學校視學生為消費者,讓學生評比老師。面對「貨真價實」或是「顧客至上」的社會期待,學校儼然成為賣場,老師也越來越像在擺地攤!醫療業也面對類似的扭曲,所以會出現「防禦性醫療」,到頭來倒霉的當然是病人。問題就在於,求助者自以為是消費者,而消費主義絕不適用於教育和醫療!
如今學校裡也出現「防禦性教育」,教授乾脆讓學生輕鬆過關,好得到學生的高分評量。上課不管課堂的秩序或學生態度,因為只要對學生要求嚴格,老師的評量分數就會偏低。學生所接受的教育品質虛有其表,難怪高達1/6畢業生選擇延畢,職場新鮮人生產力逐年下滑,企業雇主開出的起薪也就低的難看。

上大學不是去消費
把教育當作投資,更是常見的社會思維。以社會整體的觀點而言,高等教育當然是重要的投資;但是受教者若以投資客自居,反而得不到所期盼的報酬。一般的財務投資,由經理人全權負責其成敗,投資客只要出資即可。對大學教育的投資,更像病患面對醫護人員的處境,自己必須花時間用心維護健康,醫療機構才能幫助病患得到健康。有些大專學生及其家庭,認為付完學費就已盡到本分,把教育品質完全歸咎於學校和老師。把老師當作經理人讓學生來評比,如同讓每個病患看完病就給醫生打分數,其後遺症之嚴重不言可喻!
上大學不是去消費,也不是當投資客。學校和教師當然需要合格又能掌握時代變遷,教育部不僅評鑑學校也考核各級教師,就是在確保供給面對的品質。但是,大專文憑的亮麗外表,如果沒有得到需求面上應有的配合,社會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大學畢業生,在職場上接受低薪的羞辱。
學生及其家庭如能盡量避免消費者或投資客的心態,台灣的高等大學教育才有可能振衰起弊,讓企業用漂亮的薪資回報畢業生的努力! (作者為大學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