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孫維新/在康河的柔波裡俯看星輝 聯合報2013.09.04

老太太看得出來,輕聲告訴我:「從事令人尊敬的科學教育工作,自然有在西敏寺中拍照的權利!」走出西敏寺,沐浴在難得的秋日陽光下,感恩之餘,只覺得生活中又多了一絲小確幸!
命運的安排,有時能讓我們和歷史緊密相連。二○○八年底,就在紀念伽利略的天文年前夕,我前往翡冷翠出差,該城一向以兩位「翡冷翠之子」為榮,伽利略是其中之一;利用會議空檔,找到了聖十字教堂,大殿盡頭的右側牆上,就是伽利略的棺槨,點上一支白燭,略表敬意。回頭一看,對面住的竟然是另一位「翡冷翠之子」米開朗基羅!米氏旁邊就是撰寫神曲的但丁。文學、藝術和科學三大家共聚一堂,到了晚上肯定有說不完的話。
今年年底,牛頓與哈雷的舞台新劇即將推出;這兩位英國科學家聯手將人類世界從蒙昧無知帶向理性思考,影響深遠。命運又一次展現奇蹟,我剛好到倫敦出差,利用會議空檔走訪西敏寺,跟著觀光客的腳步來到了大殿中牛頓的墓前,牆上的精美雕像讓人讚嘆;前方地上的黑色墓板標誌著牛頓的埋骨之所,又一次我在墓前點上小白蠟燭,低迴良久。臨走前和旁邊穿著綠色斗蓬的志工老太太攀談,當她知道我來自台灣,正在籌備牛頓的舞台劇,要是能有一張墓前雕像的照片,在全劇劇終時出現在大銀幕上,不知道該有怎麼樣的好?
老太太貼心得很,三步併作兩步去問主管,回來馬上同意!還幫我廓清現場,讓我專心拍照。旁邊不知情的觀光客有樣學樣,也紛紛拿出相機,老太太趕忙一一制止,讓我得意之餘也有點小尷尬。老太太看得出來,輕聲告訴我:「從事令人尊敬的科學教育工作,自然有在西敏寺中拍照的權利!」走出西敏寺,沐浴在難得的秋日陽光下,感恩之餘,只覺得生活中又多了一絲小確幸!
牛頓的學術生涯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緊密相連,更不用說徐志摩的康河柔波在我們心上留下的漣漪。倫敦和劍橋雖然僅一個小時車程,但這回旅次匆忙,參訪和對談排得嚴絲合縫,眼見是去不成劍橋了,命運卻再一次眷顧虔誠之心。原定訪談的倫敦大學教授也名為牛頓,臨時通知需要在家照顧修繕,無法前來倫敦,邀我到劍橋家中一敘,心想事成,有如神助。
到了劍橋,先到三一學院瞻仰該院珍藏的牛頓原版鉅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當然也不能免俗,到牛頓常常沉思的小閣樓窗前,拍張窗外蘋果樹的照片。隨即和牛頓教授一同到了康河邊上,上了木船,撐篙離岸,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在夕陽柔波中暢論英國的百年自由學風。
英國的義務教育實行得十分徹底,從四歲到十六歲,免學費、免考試,連買書的錢都是國家負擔。但沒了考試的壓力,學生還想念書嗎?在這裡校長和老師的角色就無比重要,學校校長要和校內教師共同創造一個精采有趣的學習環境,引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與興趣,產生動機、主動學習。國家對學校的評量相當嚴格,學校要是表現不佳,校長去職,由表現良好的學校「接管」,所以在英國的教育體系中,日常的壓力不在學生身上,而在老師身上!當然,也就因為教師的責任重大,英國對教師進修非常重視,全國性的科學學習中心頻繁提供豐富而多樣的教師進修課程,讓老師獲得知識、技能、自信,與尊嚴。
康河上暮靄四合,作別了西天的雲彩,回到碼頭,不用放歌,已然星輝滿船。夜幕低垂,火車回到倫敦,抵達國王的十字架車站,從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出來,披上斗篷,緊緊衣領,再次走入迷茫的倫敦夜霧中。
(作者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灣大學物理系及天文所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