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世界,戀人或夫妻的感情好到一個境界,則是希望對方比自己早死,這不是詛咒,而是最貼心的情話,因為這樣才能「把悲傷留給自己」;而悲傷的極致正是孤獨。
有媒體在報導知名製作人周遊與先生李朝永、張姓獅奶之間的三角習題時,刻意強調:「年齡加起來218歲的…」彷彿在鋪陳一則警世寓言,告訴大家,泅泳情海,老人不宜。
周遊在媒體上聲淚俱下控訴先生外遇,身邊的朋友力勸她,這麼的爛男人不要算了!但周遊說:「我已經80歲了…就是想要一個伴陪我最後的幾年啊!」中國人對婚姻的註解正是「少年夫妻老來伴」;無論年輕時經歷多少風雨,能夠白頭偕老是最完美的境界。
但是再怎麼難得、再怎麼美好的婚姻與感情,人生,到最後都是一個人。進入高齡社會,人們應對此有所覺悟才行;且由於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高,再加上傳統「男大女小」的婚姻型態,因此女性對此的體會總是更為深刻。即使是姊弟戀,也因其他原因(例如黃昏不倫或熟年離婚),同樣不能排除「一個人終老」的風險。
過去的愛情小說總是把「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心志,描寫成浪漫的極致;今日的世界,戀人或夫妻的感情好到一個境界,則是希望對方比自己早死,這不是詛咒,而是最貼心的情話,因為這樣才能「把悲傷留給自己」;而悲傷的極致正是孤獨。
雖然《聖經》〈創世紀〉說「那人獨居不好」,因此上帝為亞當創造了夏娃,但是在《新約》裡,耶穌和使徒保羅都呼召人可以的話就維持獨身,以全心全意服事上帝。只是,並非人人都可單身,在〈馬太福音〉裡,耶穌就說,獨身是上帝的恩賜;恩賜是一種特殊的能力,來自恩典。
恩典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讓人天生在生理上就受到較少的情慾羈絆,而且心理上也不以「有伴」為人生之必要,自然而然成為獨身,不需要經過太多的掙扎、試煉;恩典的另一種可能是成為「托住」獨身者的力量,讓單身的人經歷豐富且得勝的生活,感受到獨身的祝福,因而能夠安住於獨身的狀態。
宗教上或接近宗教性的持守獨身,與現代社會很潮的「自我實現式」的不婚族,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前者的生命狀態往往沉靜而不張揚,既無所欠缺亦無可誇耀。他不需要安撫自己,更不需要說服別人。這樣的獨身者,與其說是一種選擇,不如說更是出於天性。
而後者的獨身卻是相對擁擠而忙碌的,因為時時惦記著要將自我隔離出來,與他人對抗的戰役就很難免了。很多時候,這類的獨身者往往是「痛定思痛」或是「理性計算」後的選擇。
有獨身恩賜者,終究是少數;大多數的人都如周遊一般,為了要一個伴,費盡心思輾轉紅塵,有時不捨、有時不甘,這是尋常人性,與幾歲無關。因此,將心比心的我們也只有哀矜。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