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科學教育觀點:高中國文不應減少文言文 2017-09-06 01:55聯合報 劉源俊/東吳大學名譽教授(台北市)

化學裡的同分異構、過氧化、電離、離解、溶解等等,哪個不屬文言?現代生物學裡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用進廢退、新陳代謝、光合作用、擬態、呼吸、共生/寄生等等,都需要文言文的修養才能體認其中意義。

關於高中國文課綱與教材問題,近日各種論述齊放,理當愈辯愈明。至古文所占比率,論者多從文化傳承、文化素養、人生境界、文學造詣立論,本文則從科學教育角度講說。
首先要說,理論必建構自概念,概念必表達為語文,也必著眼於執簡馭繁。古文裡一字一義的本質正是構成概念的合適元素。毋怪乎大部分的科學名詞都屬「文言」;因此,訂定或翻譯科學名詞必須要先有文言文的基礎。換言之,文言文極有實用的價
請看,算學裡的名詞奇數/偶數、約分、因式分解、多元一次聯立方程式、相依/不相依、矩陣、行列式、函數、正/奇、圓周率等等無非文言。物理學裡的慣性、簡諧運動、力矩、轉動慣量、密度、壓強、萬有引力、勢能、守恆等等,都需要文言的基礎才能理解。
化學裡的同分異構、過氧化、電離、離解、溶解等等,哪個不屬文言?現代生物學裡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用進廢退、新陳代謝、光合作用、擬態、呼吸、共生/寄生等等,都需要文言文的修養才能體認其中意義。
再說到科學哲學,則現象、抽象、概念、定義、演繹/歸納、理論/實驗、試誤、詮釋、化約等等,如無文言的基礎,能充分了解麼?
常用與科學有有關的名詞,許多出自古書。例如成分、消息、光陰出自《易經》,弔詭出自《莊子》。要翻譯好的科學名詞,更進一步改正過去誤導的名詞,當然也必須有良好的古文基礎。舉幾個例子:兩岸都用的「自由落體」應當改為「無礙落體」才正確,「物線」當改為「適截錐線」才不會使人誤解。又,如果我們的古文基礎不好,難道將來只會抄襲大陸人翻譯的名詞?
其次要說,若論及科學精神及科學態度,則出自《論語》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自是金玉良言。論及科學方法,則出自《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出自《易經》的「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與出自《漢書》的「實其事而求其是。」貫通古今中外。
論及科學哲學,則孔子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子的「心之所同然,理也,義也。」莊子的「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與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都能發人深省。
各級學校裡的國文選文應當不能偏廢有關科學精神、方法方面的文字及優良的通俗科學著作。現代好的論說文字都是文白夾雜的,科學書籍裡的文字也必是文白夾雜的。硬性分別文言文與白話文並不合時代精神。我們的教育必須要讓學生讀得懂中文科學書籍,聽得懂科學人的話,看得懂科學試題,寫得出好文字來。
千古教育的基本原則—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循序漸進、循循善誘、觀摩、切磋、薰陶,都出自古書。近年台灣所揭的教改口號—一綱多本、適性揚才等等,不都屬文言嗎?從科學教育觀點,我完全不能同意高中課綱減少文言文的膚淺論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