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束縛了我?不愛學習的孩子被老師關在教室?書卷獎的孩子被分數蒙住眼睛?為了養家的父母被工作綁架?我們總怨天尤人,是別人、是社會、是環境害了我,不太能夠心平氣和地、理性地反思:我要什麼?我該如對待他人?
通往自由 安頓身心 ——推薦《通往自由的7堂課》
台北市立麗山高級中學教師 徐茂瑋
在教學的第一線,常遇到家長殷切地問:「老師,我的孩子成績不好、不用功,怎麼辦?」多數家長希望最好給一帖立即生效的藥方;或提供一套馬上使孩子得高分的辦法。孩子成績不好、不肯用功的原因複雜不一,家長只看到病徵,以為英文不好就補英文,數學不好就補數學,只要逼著孩子坐在書桌前讀書,就可以解決。殊不知病根並不在此,很多孩子找不到學習的意義,不知道為什麼要讀書。
追根究柢,孩子不用功的病根,大多在於未能安頓好生命,不知道「我要」做什麼?當然也就不知道「我應該」做什麼?學習本應該是喜悅的事,但分數、升學至上的唯一價值,逼得孩子視學習為畏途,視師長如虎狼,視學校如囹圄,稍有不如意就容易逃避學習。曾有學生幾乎天天從第一節課睡到第八節,問孩子「為什麼來學校?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不來上學,你要做什麼?」答案卻都是「不知道」。如此茫然不知自己「要」做什麼的孩子不在少數,當然也不願意學習無趣的課程。
成績好的孩子就安頓好自己了嗎?有位一流大學書卷獎的孩子,去國外頂尖大學求學,教授問︰「你的專長是什麼?興趣是什麼?想研究什麼?」孩子方驚覺多年求學,只知道追求好成績,將老師所教的照單全收,卻不曾審視自己「要」什麼。我們的孩子當然不都是如此極端,但的確有些孩子缺乏明確目標,不懂得安排自己的當下與未來。
陸放翁教兒子「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因此我總勸家長,課業問題的關鍵往往不在課業,反而應該陪著孩子、引領孩子尋找人生的方向、生命的價值,培養孩子良好的人格特質與態度,我的教學目標亦如是。
人生方向、生命價值得靠自己追尋創造,他人無法代勞,沒有標準答案,「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人格特質與態度亦然。是故,如何引領孩子探索、思考人生的問題,提供何種人生樣本給孩子參考,舉出怎樣的人格特質與態度做為孩子的典範,則為家長、老師的重要功課。
人為什麼會覺得不自由?是什麼束縛了我?不愛學習的孩子被老師關在教室?書卷獎的孩子被分數蒙住眼睛?為了養家的父母被工作綁架?我們總怨天尤人,是別人、是社會、是環境害了我,不太能夠心平氣和地、理性地反思:我要什麼?我該如對待他人?我怎麼看待我所擁有的?這種種與學習無關、與名利無關的問題,卻正是在詩外的工夫!
民國95年教育部將「生命教育」列為高中選修課程,99年定為高中必選一學分的課程,讓高中生有機會學習安頓生命。但是適當的進修書籍與教材不多,所幸林火旺教授近年先後出版《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與《為生命找道理》兩本哲普書,又於民國98、99年參與製作「品德教育」系列教學影片,不但提供國人道德實踐與人生觀的指導,更是教師自我進修與教學的最佳材料。當時觀看影片「驚為天人」,立刻用班會課教學,孩子們喜歡而且討論熱烈,遂撰寫〈思維、論辨、內化品德〉一文推薦給全國教師。
然礙於影片時間有限,火旺教授的論述較少,片中議題值得再深入剖析,闡述其倫理。心中的惋惜方興未艾,竟收到《通往幸福的8堂課》和《通往自由的7堂課》兩本哲普書籍。不但提供國人道德實踐與人生觀的指導,更是教師自我進修與教學的最佳材料。
人除了先天的諸多限制外,束縛我們最多的不是外在因素,反而是自己的渾沌不清明。如何對治渾沌不清明?本書詳細闡述、舉證,說明容忍、理性、自主、公德、正義、尊重、感恩等七項具體修養的必要,文中的道德思辨、人生議題的探索,促使讀者由閱讀、思維並內化為價值觀,更進而影響言行,藉著理性與道德擺脫不必要的束縛,通往自由,安頓身心。
這七堂課提供極佳的人生樣本,給國人、老師、家長與學生參考學習。
本文摘自《通往自由的7堂課‧推薦序一》
《通往自由的7堂課》林火旺著 傳愛家族 出版
《通往自由的7堂課》林火旺著 傳愛家族 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