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7日 星期六

周行一/台灣需要分權的教育環境 聯合報(政治大學校長)2015-02-06

在史丹佛大學,學生將不再選擇主修,反而是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使命(mission)」,學校為了這種新的教育使命,必須能非常有彈性的調整傳統的學系、學程架構,輔以各種學習實驗室,幫助學生實踐與體驗自己所選擇的學習內涵。

教育部擔心技職學校一窩蜂搶招觀光餐飲科系學生,造成未來供給過剩,因此要求減招。以前,教育部曾因預期未來中小學教師需求孔急,鼓勵大學承辦師資培育學程,後來卻發生流浪教師問題;為了應付國家經建需求,教育部也曾希望多培養博士級人才,現在卻變成政府要傷透腦筋安置就業。
我不確定教育部的命令,是否會造成未來觀光餐飲專長人力供給不足的狀況,但是以中央計畫經濟的方式管控人才供給,極可能會造成未來人才世界競爭力不足的後果。
科技進步神速,到底什麼領域的人才,能在未來嶄露頭角是難以預測的。「領域」應該是過時概念了,例如一個好的產品設計者,不僅要有科技背景,甚至要懂得心理學,還要有突出的人文背景,才能夠結合科技與人文,設計出又美又實用的產品;觀光餐飲領域的人才,除了能欣賞美食之外,必須要能理解科技如何影響餐飲業的經營管理,以及具備能結合食物與文化的人文素養。
事實上,人才都是又精又廣的,例如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一個文人將才;學物理的李國鼎先生,被譽為中華民國難得的政治家兼經濟家;張忠謀先生鼓勵學生多方面培養興趣,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台灣未來要有世界競爭力,就必須孕育出許多像李國鼎及張忠謀這種又精又廣,又能不斷自我學習的人才。
世界高等教育趨勢,是讓學生決定自己能力組合,傳統「主修」、「雙主修」、「輔系」的專長領域觀念,正被沒有固定專長的學習目標取代。在史丹佛大學,學生將不再選擇主修,反而是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使命(mission)」,學校為了這種新的教育使命,必須能非常有彈性的調整傳統的學系、學程架構,輔以各種學習實驗室,幫助學生實踐與體驗自己所選擇的學習內涵。不僅如此,學生可以在一生中不斷地回到學校學習,回應迅速改變的社會需求。
所以政府如果仍舊寄望以計畫經濟「調節」社會的人力供給,必定會徒勞無功,而且會產生難以預料的負面後果。學生一定比學校對社會需求的變遷更為敏感,學校當然也會比教育部對學生的需求更了解,學校必須要做的是讓學生自己決定所需要的教育內涵,政府要做的是給學校彈性,能隨時因應環境改變,調整組織與教育內涵。
我國的大學現在並無法自主迅速的調整教育內涵,系、所、學程、學院的新設、合併、裁撤都要經過教育部的核准,除了動輒要經歷一至兩年的審批,曠日費時之外,教育部有絕對的權力准駁,因此大學完全缺乏能順應時勢,迅速調整教育內涵的彈性。基本上教育部決定每一所大學的教育內涵,因此大家所提供的都是類似、僵固、不易調整的課程。
我常告訴學生,天下沒有永續企業,舊企業不斷被新創事業取代,或者被別的公司併購,生存比較久的都是能順應環境,洞燭機先,不斷調整的。由於未感受到競爭壓力,獨占性組織動作遲緩,存在原因是政治因素,由整體社會負擔效率不彰成本。儘管台灣有一百六十所大學,但實際上只有一所「教育部大學」,是一種整體獨占教育環境,學生選擇權太少了!為了年輕人的未來,我們必須讓大學完全自主調整教育內涵,將中央計畫監管架構,轉成分權競爭多元教育環境。(作者為政治大學校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