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聯合筆記/笑聲的背後 蔡惠萍 2012.12.20

台中有位公車司機會用多國語言播報站名,搞笑又親切的問候,影片被放上網路後爆紅,最近更被市長胡志強頒獎表揚。
他在播報「第一廣場」時是這樣說的:「第一廣場又名『外勞集散地』,如果家裡有欠外勞的人,可以到那裡『割』兩斤回家用。」

聽到這裡,很多人都被逗笑了。閩南語「割貨」是指批發商品;不論是「集散地」或「割貨」,所指涉的都是將移工等同於秤斤論兩的商品。但不論是說者或聽者,似乎沒有人意識到這段「俏皮」台詞背後隱含的歧視意涵。

最近聯合報願景工程「小心,歧視!」,提示了社會無所不在的歧視。有些顯性歧視已被法規明令禁止,不論是在職場或日常生活中,大多會小心翼翼避開,或稍加掩飾,例如性別;但有些「隱性」歧視,大家習焉不察甚至習以為常,對於藍領移工的刻板印象就是一例。

不久前桃園大園一群印勞慶祝伊斯蘭教「忠孝節」,買了全牛聚餐分食。忠孝節又名「宰牲節」,穆斯林會把鮮牛肉獻祭給真主,再與歡聚的親友分享慶祝,卻遭鄰居向警方及媒體投訴「好殘忍」。

由於穆斯林向到場的媒體歡喜展示牛頭和肉塊,正成為其血腥的「呈堂證供」。但如有西方媒體用同樣的尺度手法,以圖片和文字暗示台灣廟會祭典上咬著橘子的豬公是落後與不文明的象徵,台灣人作何感想?而穆斯林的宰牲節卻在媒體的鏡頭與敘述下,被影射成「野蠻」的習俗,何嘗不是歧視?

從民間到媒體,這種對膚色、職業與異文化的隱性歧視,比比皆是。如果移工懂中文,當他們聽到公車司機如此介紹「第一廣場」,肯定笑不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