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分析過不同入學管道進入大學的成績:發現前段班的大學及學系中,以甄試方式入學的大一新生平均成績優於大學指考方式進入大學的學生。但中段班的大學及學系中,甄試學生的主要科目成績普遍不如以繁星計畫及大學指考方式進入大學的學生。許多甄試學生的大一英文、微積分、普通物理等基礎課程皆有不及格或低飛通過的現象,甚至有些大一新生第一學期就有二分之一的學分不及格,瀕臨退學的邊界。且因為大學有擋修的制度,大一基礎課程不及格又會影響到大二主要課程的修課。
我們訪問了許多這些成績不佳的同學,發現是因為學測僅考到高二的課程,學生在高三上學期忙於準備學測,拚命複習高一、高二的課程,一旦通過二月的學測、四月甄試的高三學生,在無課業壓力的狀況下,疏於學習高三的課程。在經過將近五、六個月散漫的生活後,九月進入大學之後就會有適應不良、成績不佳的情形,我們稱這個現象是「以高二的程度念大學」。而指考生則必須把高一到高三的課目扎扎實實地念過一遍,故大學的成績較甄試生佳。
教育部這幾年逐漸增加甄試名額的做法是有利於前段班的大學及學生,但卻也對想混進大學的高中生開一扇更大的方便之門,造成中、後段班的大學必須面對更多學習意願不高、程度不佳的學生。我們這些大學老師除了用嚴格把關的方式來對待這些學習意願、程度日益低落的學生外,希望教育部不要只針對前段班的大學及學生,來擬定大學的入學方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