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倫敦傳真-生命的抵達與離去 江靜玲 中國時報 2012-12-09

我站在冷冽的倫敦街頭接聽一通好友的電話,對方在電話中說,剛辦完了父親的「死亡證明」手續,「我誕生時,父親替我辦理出生證明;他離開後,我來替他辦死亡證明。雖然感到很悲傷,但人生像個圈子,多麼奇妙!



我驚訝的聽到對方竟能在至親辭世的傷悲中,仍能把出生的喜悅和死亡的痛苦結合為一個生命的大圈子,且看到生命的奇妙。短暫的談話中,讓我再次想到當代精神醫學家亞隆(Irvin Yalom)和他的著作《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

亞隆認為,死亡和烈日一般,令人無法直視,不分男女老幼,人們對死亡都存有恐懼,只不過每個人的呈現方式不同而已。有人表現十分隱晦,僅有說不出的微微不安;有人明白意識到內心對死亡的焦慮;有人對死亡則感到極度恐慌,以致終日惶惶,無法快樂生活。

但是,死亡和出生一樣,都是人生的一部分,無分貧富貴賤,無人可倖免或拒絕。亞隆根據他個人的治療經驗指出,面對死亡未必會讓人萬念俱灰,相反的,可能反而讓人覺醒。朋友的老父親,在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中,則印證了亞隆的經驗。

從去年耶誕節前夕意外獲知自己的生命僅剩數月開始,老先生便坦然面對自己的人生的最後一段路程。他在書房的牆上掛了一個大表格,上面書寫著在步入自己人生終點前想要做的事,包括想要再看的畫作、聆賞的音樂,拜訪的人與地等,「我知道自己的生命已接近終點,所以我更認真的想著要怎麼活著。」

或許能認真的活著的人,更有勇氣面對死亡。老先生沈靜週詳的與家人討論自己的後事,首要志願是依照家族傳統捐出大體,若未能如願,遺體火化後把骨灰撒在平日散步的樹林中。他和兒子一同選擇了追思會的音樂和詩文,擬訂追悼餐宴的賓客名單和酒單,「我希望大家聚在一起,慶祝我完成了人生的旅程。」

老先生住進安寧醫院後,仍然不失幽默與禮貌。我前往探視,他悄悄的說,「我在這裡受到非常好的照顧,可惜的是,護士們個個都像德國總理梅克爾(體態臃腫)!」;離開時,老先生說,「妳的探視,讓我感到十分喜悅。」我站在病房口,回首跟他說再見,他坐臥在床上,跟我揮手道別。

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到他。三天後,他在睡眠中過世。

接獲消息後,我覺得很傷心,但是,另一方面,深覺他真的是活到最後一刻。在安寧醫院中的最後十天,深受照拂,沒有注射或其他皮肉之苦,安詳的握著共同生活逾半世紀老伴的手深深地睡去。

我從來都不知道,死亡可以那麼平和美麗,滿足且有尊嚴。八十六歲,他有一個很完整的生命。真正印證了莎翁戲劇李爾王(King Lear)中說的,離開應像抵達一樣(Men must endure their going hence even as their coming hither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