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陪伴高三小烏龜 徐茂瑋老師
〈給高三家長的信──請放下小烏龜〉
麗山高中高三親職教育暨多元入學講座
101 年11 月30 日(星期五)晚上七時舉辦親職教育活動
當日之活動流程如下:
6:30~7:00 ‧報到
7:00~7:05 ‧校長致詞 徐建國校長
7:05~8:00 ‧演講:陪伴高三小烏龜 徐茂瑋老師
8:00~8:10 ‧ 各處室報告 各處室
8:10~8:50‧ 102 年度大學多元入學方
8:50~9:00 ‧校長總結 徐建國校長
給高三家長的信──請放下小烏龜
親愛的家長:您好!
暑假中孩子開始進入高三生涯,您是否感受到他的努力與壓力?或是因孩子不如您的預期,使您渾身不對勁,又不知如何應對?我看到孩子們的焦慮普遍升高,有的已進入狀況──明顯自律──早上不遲到、中午12:30準時午睡;當然還是有人遲到連連,上課睡覺、打混、玩手機……。老實說,多鼓勵、打氣、陪孩子聊聊,有時也板著臉訓訓孩子之外,我帶了這麼多屆畢業生,依然沒有特效藥。秉持一貫的課業教導、心理輔導、策略指引,加上高三生最需要的陪伴與傾聽,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高三生涯,不自亂陣腳,做孩子的後盾,帶給孩子溫暖與安定。
人生的路那麼長,一次升學考試影響的只是未來四、五年的求學環境,絕不會決定孩子一生的前途。是故,我及其他老師當然會盡全力教導孩子創造最佳成績(是孩子最佳的成績,而不是與他人比較的成績),但亦然眼光放遠繼續培養孩子的人格特質、學習能力與待人處事之道。
素來鼓勵高三學生做一隻小烏龜,現在的實力是高一高二累積下來的,有人站在高處,有人居中,也有人處下,但距離學測或指考仍有一段時間,一步登天不可得,像蹻捷飛躍的白兔亦不可能,焦慮、緊張反而影響學習效率。看清此一現實,認命做一隻小烏龜,每天慢慢爬──因為絕對快不了。不要管前面的兔子或其他的小烏龜們,只管自己,調整好情緒,讓自己平靜、穩定一步一步向上,而我們這些老烏龜在旁陪伴打氣。小烏龜居於自己高中三年學業的巔峰參加學測,既已盡力,I did my best. 坦然接受結果。若不滿意,再重新出發,繼續爬坡,再創更高的高峰,參加指考。不與他人比較,實現自我,超越自我,悅納自我創造的成果。若還不滿意,捲土重來,亦無不可,但不懷憂喪志,不妄自菲薄,因為我的確盡力了。
我更以為人生所有的追尋都宜以此態度對待之,每天持續地努力──慢慢爬,盡一己之力。已盡人事,然後聽天命,所謂天命不是命中注定,而是先天稟賦的限定,以及現實的侷限。NBA明星球員喬丹是青少年的偶像,我問學生:「如果你用喬丹的兩倍時間練球,會有喬丹的成就嗎?」學生都會搖頭。縱使體能、身材與喬丹相仿,但還得有支持系統、好教練、NBA的好環境等助緣,只要缺一助緣,即可能功敗垂成。所以天賦及現實的限制,使人的發展有極限,人生閱歷越豐富者越能體悟人的有限。但若因此喪失發憤向上之心,便墮入消極虛無之途;反之,確知人的有限,明白實現自我的不易,創造生命巔峰的可貴,更能激發自我活出精彩的一生!
兩年前在一工作坊,巧遇十多年前的學生,現已任教高中數年。她特別與小組分享當年高二升高三的暑假,我的小烏龜理論撫慰了她最慌亂的心,使她平靜下來,真的做好小烏龜。當老師後也一再以此安撫她的學生。
雖有小烏龜理論,但高三生依然患得患失,我總戲稱是人格扭曲的一年,如此受虐、自虐的一年,孩子的收穫只有上XX大學嗎?或者可以順勢指導孩子面對挑戰的能力?考大學的關鍵是EQ,不是IQ,因為IQ已定(而且是父母的基因該負責),EQ卻可以藉此危機訓練。我要求高三生第一件是「認命」,打心底接受自己是高三生,已進入非常時期。其次得「割捨」,線上遊戲、MSN、熬夜打手機等耗時過多者都得割捨與節制。然後「自律」,作息正常、依計畫讀書、複習,甚至運動、娛樂都得要求效率。繼之以「規劃策略之能力」,策略錯誤浪費時間、精神。最後,以「毅力」貫徹之。
「一切揭曉後,不論結果是否如意,坦然承受,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喪志。」平日即教導孩子如是處得失,此得失哲學,身教永遠重於言教,若孩子一旦表現不佳,父母師長顯露失望之色,所有言教皆成虛偽。孩子如此奮鬥一年,其中辛酸艱困,過來人方知,然而,認真用心走過這一段的孩子,心中了然:「我有多少能耐?我能掌握自己,當再次面對類似生命困境,我能克服它!」若孩子至此境地,他考上那一所學校,是不是不那麼重要了?
日前在校園遇一校友,「你讀得好不好?」孩子毫不遲疑:「不好!」「你不喜歡你讀的系?」「對呀!」高三生選校系一事常導致親子衝突,年年戲碼不變,我一向主張尊重孩子,從旁協助指導,讓孩子抉擇並負責。高三仍該利用有限的時間探索自己的志趣,縱使孩子一時找不到,上了大學還可繼續尋覓,永不嫌遲,只是請爸爸媽媽適時地放手,多給孩子自主的空間。
台灣的孩子不愛上學、不愛讀書,因為上學、讀書都只是升學、就業的「工具」,當學習只是「工具」,何來樂趣?登山或郊遊時心中只有目的地,沿途的登高、行走是不得不的「工具」,對藍天白雲、山光水色、鳥語花香視而不見,走這一趟路不但索然無味,甚至是「酷刑」,孩子的上學不就是如此?如何使學校學習不只是「工具」,於此無法論述,然而,協助孩子在學習的過程獲得愉悅與充實感,則是老師與家長該努力的方向,使學習本身亦具有「目的價值」,可以減輕孩子的壓力,學習效果也會提升。如果同意我上述的說法,那麼是不是更應該協助孩子尋找志趣,尊重孩子選擇大學學系,不要讓讀大學成為獲取高薪工作的「工具」,再度墜入另一個「酷刑」。如果選擇的學系是孩子的志趣,學習的過程將比較愉悅與充實,縱使辛苦、挫折,也容易甘之如飴。將來進入職場,工作不只為了養家活口,而是理想的實踐。工作=興趣=自我實現,樂此不疲,是不是比較容易有成就?是不是比較容易有幸福感?這樣的人生能不精彩嗎?
所以,請爸爸媽媽適時地放手,多給孩子自主的空間。
未來的日子,孩子將面對許多難題,需要我們共同的協助、輔導,如有任何問題敬請告知,若有學校當改善者,請不吝賜教!敬祝
闔府平安喜樂!
導師 徐茂瑋 敬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