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塑造出忠於內心的渴望,為愛情奮不顧身的安娜,卻為她安排了悲劇性的結局。安娜負著道德、法律和家庭的多重枷鎖,於是自覺地封住情慾的出口。脫軌行為意味著放棄已有的一切,安娜背離已知的軌道後,雖受到大眾的鄙視;然而若機會來了,有幾個人不想成為安娜?多數人咒罵的事,其實是多數人想做而不敢做的。慾望來自於人性,無法消滅,僅能箝制,再不就是拿塊黑布給遮著
──不見光即可;若選擇披荊斬棘,得到的通常只有斑斑血淚。慾望是填不滿的,被滿足只能是願望而不會是慾望;若真要順著慾望大道前行,勢必越走越艱辛,且連自身亦不知最終會到哪兒。
小說開篇即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家庭的成員多半擁有柔順的肉體,更有被馴化的心靈;不幸家庭的成員通常流著游牧民族的血液,逐豐美的水草而居,非得到海之角天之涯,一腳懸了空,才能想起回家的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