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8日 星期一

劉維公/在城市坐下來的基本權利 2019-04-07聯合報


想要在信義計畫區坐下來的行人,其處境宛如流離失所的城市難民。

台北市民權東路三段與復興北路交叉口上,有一個相當奇幻的行人座椅。一般常見到的行人座椅,大多是設立在人行磚道、公園或者開放空間上。但這個奇幻的行人座椅是放在面積大約三平方公尺的小小分隔島上,一邊是直行民權東路三段,另一邊則是民權東路右轉復興北路。它是一個孤立在街頭上的行人座椅。
也許我該稱讚它的巧思。公務單位很貼心,希望讓行人等待路口紅綠燈時,在準備跨過十幾公尺斑馬線之前可以短暫的休息。然而,在我進行田野觀察期間,沒有一位行人曾經坐下來過。分隔島上有四株長得還算不錯的棕櫚科行道樹,以及花朵正在盛開的些許植栽。但坐在椅子上的行人看不到它們,因為這些植物都種在座位的後面,行人的視野只能「欣賞」前方川流不息的車潮,「享受」周遭汽機車排放的廢氣。
台灣的城市規畫管理不重視供行人休憩的座椅。以象徵台灣都市更新樣板的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為例。近年來在新的商辦大樓,包括新光信義金融大樓、寒舍艾麗酒店、國泰置地廣場,以及南山廣場等陸陸續續完工之後,加上原本的建物,包括台北一○一大樓、統一國際大樓等,信義計畫區的開發已經趨於完備,為台北創造屬於這座城市的摩天大樓天際線。
然而,這個美輪美奐的商業區對待行人座椅的方式,依然像是第三世界的城市。來到這裡的行人如果想要坐下來,除了店家的露天用餐區外,只能委屈的坐在不舒服的設施上,從石板、不鏽鋼等材質的座椅,到植栽槽的收邊,甚至是人行道的路緣。想要在信義計畫區坐下來的行人,其處境宛如流離失所的城市難民。
為市民與遊客創造優質的座椅生活空間,在國外已經成為城市創新治理的重要發展項目。代表性的範例有紐約市政府所倡導的行人廣場(pedestrian plazas)與舊金山市政府的路邊公園(parklets)。這些創新作為的一大特色,就是讓人們可以坐下來享受豐富的城市風情。
為了鼓勵市民改善街道品質,紐約與舊金山都透過完整的規畫指南,歡迎民眾自主提案,針對可利用的公共空間,規畫可以讓人們逗留的臨時或永久街頭小廣場。每一提案都有各自不同特色的椅子,從設計師所製作的椅子到家居店買來的折疊椅,它們是人與人之間、人與地方之間發生生活互動的觸媒。
既使在寸土寸金、交通擁擠的條件下,紐約與舊金山仍積極持續設置行人廣場(至今七十幾座)與路邊公園(至今六十幾座),因為它們不僅為地方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增加餐飲零售交易),更創造珍貴的社會效益(減少安全交通事故、增加社區歸屬感、活化公共空間使用率)。
想在台灣的城市中坐下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被漠視已久的基本權利。該是還給市民的時候。
(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