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

恐攻喪妻 他「誓不仇恨」 2015-11-19 01:42 聯合報 卓玫君/公(台北市)

法國記者萊里斯,在妻子喪生於巴塔克蘭音樂廳後,於臉書上對恐怖分子發下重誓:「你不會得到我的仇恨。」他也誓言,絕不會讓才十七月大的兒子在恐懼與憤怒中成長。

法國記者萊里斯,在妻子喪生於巴塔克蘭音樂廳後,於臉書上對恐怖分子發下重誓:「你不會得到我的仇恨。」他也誓言,絕不會讓才十七月大的兒子在恐懼與憤怒中成長。


「你不會得到我的仇恨」「我兒子會用快樂和自由來對抗你」--法記者萊里斯

相信讀過這則痛徹心扉告白的人,都會為之動容。在世界強權紛紛對恐怖行動發動飛彈攻擊的時刻,他的文章像一陣清涼的即時雨,舉輕若重地告訴即將失去理性的世界,他將以愛重生!
法國曾經是啟蒙運動的發源地,首都巴黎更被視為啟蒙運動的地理中心。啟蒙運動上承文藝復興時期,那個光輝時代的偉大之處,在於其為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第一次將仰望著神的目光轉移到人的身上,開啟了一個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世代,並迎來現代性。但是啟蒙運動發展數百年之後,不可諱言的,人類似乎並沒有得到運動發起之時所承諾的幸福。
啟蒙主義的核心價值是理性,相信正義、公平、民主、科學等普世價值,然而理性其實並非人性的全部;當啟蒙之光過於白熾時,許多深層的肌理與紋路不免被迫整平。黑與白、正與邪、科學與宗教、野蠻與文明,從來就不是可以截然二分的事,啟蒙主義及現代性所無法企及的,正是這一部分。
著名政治學者杭廷頓在上個世紀指出,未來世界的衝突將是文明的衝突,有其卓越之處,但他將世界的問題簡化為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間的對立,則落入理性主義的二元對立循環之中,這不但難以解決問題,反而更深化文明間的對峙。
然而,啟蒙之外,理性所無法到達之處,還有什麼力量可以幫助我們面對人類的困境?
恐攻事件發生後,臉書上常見以法國國歌《馬賽曲》表達支持法國人的貼文,然而比起這首曲子,有「法國小雲雀」之稱的愛迪絲琵雅芙於一九四二所演唱的香頌《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低沉卻充滿韻緻的歌聲,在等待天明的長夜裡聽來,或許能直達法蘭西人民的靈魂深處。相較於國歌《馬賽曲》中充滿不惜犧牲性命的慷慨激昂,《玫瑰人生》應才是常民對生命的永恆禮讚。
「有一份堅固偉大的幸福,煩惱、痛苦都不見了。快樂,為自己的歡喜快樂。」《玫瑰人生》的歌詞是如此歌誦愛情的神奇力量。其實,任何形式的愛,都是人與人之間向對方全然開啟的一種狀態,這位立誓以愛抵禦仇恨的記者,是真正瞭解愛情真諦的人。
這次恐攻事件對法國而言,不全然是外部問題,更可能是長期積累的內部問題,交織著種族、殖民、階級、宗教、文化差異等複雜糾葛的情結。也許短期之內問題很難找到答案,但相信在世人心目中最懂愛情的法國人,最終應能憑藉他們的智慧,找到開啟文化隔閡之門的方法,進而找回屬於法蘭西民族,甚至是全世界人們皆渴望的玫瑰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