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6日 星期六

回應馬世芳〈拙文變成了學測考題,那就說幾句……〉 徐茂瑋


讀者閱讀是再創作。閱讀依據文本,理解、詮釋文本,必須言之成理,以文本為證據說明之。我同意會有不同解讀,若言之成理,可以一併被接受......

今日拜讀馬世芳先生〈拙文變成了學測考題,那就說幾句……一文,我有一些不同看法,於此拋磚引玉,並以就教方家。
我沒有參與命題,只是就題論題,就教學論題罷了。
我教學生:
作者寫作是創作。
讀者閱讀是再創作。閱讀依據文本,理解、詮釋文本,必須言之成理,以文本為證據說明之。我同意會有不同解讀,若言之成理,可以一併被接受;若說服力不足,就不被同學們(與會者)接受。
基於上述,我的文本教學(全班共同討論)有三層次:
一、文本說什麼?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
二、為什麼這麼說?依據文本或其他資訊,推測作者這麼說的背後理由。或者文辭、意境美不美?令人感動嗎?為什麼?
三、我(讀者)同不同意作者所說的,為什麼同意/不同意?我對此議題的見解是……
每一篇文本都可以如此討論,希望憤,啟;悱,發,皆於課堂中發生。

馬世芳先生質疑學測第2829題考題答案,其實該文一開頭就已解決其質疑,馬先生寫道:「大概明白了出題老師的思路:閱讀測驗的答案,判斷的依據僅限於『摘錄的這段文章』,這段文字沒提到的,就等於不存在。
選擇題型式的閱讀測驗大部分會落在我所説的教學的第一層次,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也是檢視學生檢索、解釋、綜合判斷等能力。國文寫作的型式方能測驗第二、第三層次的教學成果。

28題,馬先生說道:
於是既然「這段文字」沒提到羅大佑歌詞關於「生命內在的惶惑」,還把「生命內在的惶惑」和李宗盛連在一起,這就變成「專屬於李宗盛」的描述,而不能夠屬於羅大佑了。那麼說羅大佑「省視個人生命內在的惶惑」,就是屬於「不適當的敘述」了。
的確,我也會給學生如此解題。因為是依據文本檢索、比較與判斷得到結論,只能「斷章取義」。如果,這是「當代民歌創作」的一門課,所出的考題,那麼第28題的答案就有問題,由於修「當代民歌創作」的學生,應該要有「雖然他(羅大佑)的『將進酒』、『光陰的故事』、『耶穌的另一個名字』、『家』、『那是我所不能瞭解的事』……等等許多許多歌,都是這個題材非常厲害的示範,甚至我願意說,羅大佑是把『生命內在的惶惑』寫得最好的作者。」的基本背景知識,但是,學科能力測是測試高中畢業將入大學的學生,應該具備什麼水準的閱讀能力,所以只能請學生依文本內容判斷,而不是依民歌創作者的背景知識判斷。是故,教師命題時應該設計恰當的解題線索,此類閱讀測驗題解題線索在文本中,不在文本外,今年的考題幾乎解題線索都在文本內。

29題,還是引馬先生之言:
但若套用這樣的理路,遇到第二題(第29題)……於是我再次「角色扮演」,試圖進入出題老師的思路,D之所以不適當,大概是因為它只說了李宗盛,題目是「兩人」,不符合題旨吧?
是的,我也這麼推論。
但是A不可以,乃因為「對歌辭的意象結構之銳意經營…直白而不失詩意」(見學測題本第8頁第5-6行),只見於對李宗盛的評論,不見於對羅大佑的評論。套用我對第一題(28題)的理路,A選項是不可以選的。
馬先生的質疑值得國文老師與命題教授們警惕與反省,設計題目時避免此類「瑕疵」。我深知命題很難,命好題目更難。然考試領導教學,為了教學我們都得更用心命題。
匆促打字回應,若有不當之處,敬請賜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