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高中哲學會考 為何全法國瘋狂 2016-10-10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台灣每年學測的作文題目,總引起媒體高度關注。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法國,不過,法國人關心的是「哲學題」。6月初法國高中會考「哲學考」才開始,媒體就迫不及待拿到試題,舉辦網路解題大競賽,由高中哲學老師親自作答。

「沒有國家,我們會更自由嗎?」「每一件藝術作品都有它的意義嗎?」「我是我的過去所造就的嗎?」「工作會讓我們失去自由嗎?」「無知能是幸福的嗎?」這些哲學考題,你答得出來嗎?
為了理解法國的「哲學力」以及對哲學的狂熱怎麼來?旅法作家羅惠珍,訪問多位法國哲學教師與學生,完成新書「哲學的力量:踏進法國高中教室,想想台灣哲學教育」。
上述的會考哲學題,學生有4個小時作答。羅惠珍說,厲害的法國高中生可以寫滿15頁,等於一篇小論文。為了培養4小時寫一篇哲學小論文的能力,法國人從國小逐步培養學生廣泛閱讀、寫作,從寫作中培養思考、評論的能力。
羅惠珍表示,法國的哲學教育重點不在培養哲學家,而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學會「沒有標準答案」。
法國高中哲學課設於高三,課綱分為五大領域28個概念,如幸福、自由、法律、正義等,每個概念交錯著古典、現代和當代哲學家的理論。教學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從系統地認識自己開始,再連結所生存的這個世界。
觀察兒子在法國受教育的過程,羅惠珍指出,法國的小學和中學教育,幾乎是為高三的哲學課做準備。因為上哲學課需要「思辨與邏輯」能力,必須從國小開始訓練。羅惠珍說,法國人也重視考試,但考題沒有是非題、選擇題,多是問答、申論題。若學生照課堂上所教內容作答,分數不會高,因為「這是老師的答案,不是你的答案。」
法國的哲學家,總在批評、顛覆上一代哲學家。「批評比跟從重要。」羅惠珍認為,法國的高中哲學教育,最重要的目標便是「培養獨立思考的國民」。這種特質,正是台灣教育所缺乏。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8806

台灣能不能? 先「接受沒有標準答案」
2016-10-10 07:05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哲學教育的話題前陣子在台灣炒得火熱:台師大開出給高中生經典閱讀書單,裡頭有多本深奧的哲學書,遭學者批評太難。亦有倡議者呼籲將哲學教育加入高中課程,卻被家長嫌太難、增加課業負擔、缺乏標準答案等。
為什麼法國能,台灣不能?旅法作家羅惠珍認為,「也許要從『接受沒有標準答案』的心態起步,哲學教育才有可能。」
羅惠珍認為,台灣人對哲學教育有許多誤解,以為哲學教育就是要背誦蘇格拉底、老子道家等思想。
然而哲學教育在法國,就是一門橫跨文學、藝術、政治的「全人教育」,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懂得質疑社會奉行的「標準答案」。這跟台灣習慣用標準答案衡量學生成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道路。
法國的高中哲學課程僅一年。羅惠珍訪問許多哲學老師發現,他們認為,「思想解放」恐怕不是一年哲學課就能達陣,但只要能讓學生學習自主思考,這堂課就很有意義。
她問一位哲學老師沃萊爾,「你怎麼知道學生開始『哲學了』?」他回答:「我看眼神就知道了,當他們開始思考時,眼神是清澈的。我一點都不喜歡看到他們順服的眼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