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4日 星期四

看電影學教養 黑鳥麗子 2018年06月08日 中國時報


馬那衛跟阿嬤的互動特別有趣,兩人代表創新與守舊,好比馬那衛想吃炒麵、熱狗,但阿嬤端出的永遠是田裡挖的芋頭與海裡抓的魚,阿嬤不解地說「為什麼要吃狗?」

以前聽朋友聊起在蘭嶼拍片的經驗,朋友說,與達悟族人溝通時,很多事情都不能明說,好比不能約定幾點幾分要拍,因為族人擔心祖靈知道了會生氣,導致不順利。因此看《只有大海知道》之前,想著整部電影在蘭嶼拍,過程想必不輕鬆,看完後深深覺得崔永徽導演的心臟真的很大顆,而且非常柔軟,她淡淡撥開生活表面的陰影,帶著觀眾一同看進蘭嶼的深深海底。
這部片以蘭嶼小學生馬那衛的生活為主軸,他的爸爸長期在台灣工作,自小與祖母相依為命,某天他在港邊潛入水底幫遊客撿起掉進海裡的墨鏡,還要了兩百塊小費!開學後才發現那不是遊客,而是他新的級任老師,此後兩人不對盤,老師看他不順眼,覺得這小孩天天遲到,居然還穿拖鞋來上課,完全沒規矩,經過一番互動,老師才真正「看見」馬那衛的生活,走進他的世界。
片中馬那衛跟阿嬤的互動特別有趣,兩人代表創新與守舊,好比馬那衛想吃炒麵、熱狗,但阿嬤端出的永遠是田裡挖的芋頭與海裡抓的魚,阿嬤不解地說「為什麼要吃狗?」祖孫之間的對白很有笑點,而且這些日常生活中不刻意營造的互動,讓素人演員的魅力展現無遺。
為了在蘭嶼拍攝,導演下足功夫,據說前後籌備了6年,還在蘭嶼開辦營隊培養在地的小朋友演員,拍片時甚至遇到強烈颱風吹垮了所有布景、斷水斷糧,過程可說是千辛萬苦,我相信單是拍片過程就足以拍出另一部片。而我最感動的恰恰就是導演的選擇,她當然可以寫一齣都會老師在蘭嶼遇到的離奇遭遇,用鏡頭特寫文化差異,像《上帝也瘋狂》、《城市鄉巴佬》等片熱鬧非凡,笑點又多,但她很誠懇地說了個平淡卻有深度的故事,說的是教育、說的是信任,她讓這個台灣來的老師慢慢地認識蘭嶼,更透過蘭嶼,反過來讓主角、讓觀眾,更深層地認識了自己。
前一陣子有對父母親把打小孩的影片上傳網路,引發眾怒,教養專家紛紛跳出來譴責。我想這對父母成長路上應該沒有遇到馬那衛的阿嬤,她不急著推孫子認識世界,但她記得及時給孩子肯定,她知道小孩對外界新奇事物的渴望,卻不把外界當成魔鬼,重要的時刻她永遠陪著孩子,用時間等他成長。這個「等」的功夫,恰巧是都會小孩塞爆的行事曆裡塞不下的重要功課。
我最喜歡電影的開頭與結尾的安排巧思,馬那衛陪阿嬤採龍眼,阿嬤稱讚孫子真棒,採了好多龍眼。阿嬤看似什麼都不懂,就是個整天煮芋頭給孫子吃的老派阿嬤,但她其實通透清澈,她懂孫子;後來,孫子也懂了她。我想,這就是教養最好的定義吧!     (作者為自由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