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葉家興:翻轉人生,需要這本存摺──怎麼在網路成癮的世界裡保持精神強韌?2017/08/03 獨立評論@天下

樂觀主義者隱而未提的是,數位全球化年代有更多的網路誘惑,不管免費或付費的,以更強大的吸引力黏著我們,誘惑我們遠離翻轉命運的動機與道路。

6月底,《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應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之邀再訪台灣,並以「面對加速時代的應變」為題進行大型演說。佛里曼日理萬機,這次千里迢迢來亞洲當然不是純演講,打書也是目的之一。他在新書《謝謝你遲到了: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中再度引領讀者一覽全球化,特別是政治經濟以外的數位全球化的最新趨勢。其中一個發人深省的觀念,被《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拿來作為演講精華摘錄的標題:〈動機,是未來最大的落差〉。
佛里曼在演說中提到,數位全球化和過去的全球化不一樣,以前是貨運、船運商品到全球,現在則是靠網路上的臉書、推特、GooglePaypal等。他認為,未來世界最大的落差不是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因為沒有數位落差了,所有人(藉由科技)將彼此連結。未來最大的落差,將是動機的落差(motivational divide)。
他特別以「教育」這個翻轉人生的關鍵要素為例,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叫SAT,預備模擬考是PSAT。美國父母會在孩子11年級請家教,每小時200美元。這並不公平,因為付不起的孩子很可能根本上不了大學。幸而美國的大學教育委員會與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合作,提供線上教學課程,讓學生免費參加線上摸擬考。學生一做完測試,智慧演算就會告訴他結果,例如語文非常好,但數學不好,尤其是三角函數與分數有待加強。接下來就會引導他到建議的線上課程,幫助他改善弱點。如果這孩子取得了跳躍性的進步,上到高等數學,甚至還有180個獎學金可以選。去年,300萬個美國學生使用了這個網站。
換言之,佛里曼這個樂觀主義者告訴我們,數位全球化時代的許多免費資源,只要能上網都可以容易取得,而全球各地確實也不乏如此透過網路資源而翻轉命運的例子。因此,願不願、要不要、能不能翻轉的關鍵在於自己的動機。言下之意,數位全球化之下的貧富差距擴大,淪入御宅族、神隱族、下流社會的問題,在於缺乏動機的我們自己。
▋一切真的都只取決於你要不要?
然而,樂觀主義者隱而未提的是,數位全球化年代有更多的網路誘惑,不管免費或付費的,以更強大的吸引力黏著我們,誘惑我們遠離翻轉命運的動機與道路。
免費的視頻、線上遊戲、免費的社群網站、交友平台……,千千萬萬強大海綿吸力般的網路資源,背後的理由都是吸收網民的瀏覽量,以達到其商業目標。貌似免費,實則像是網路鴉片,讓普通人上癮難以戒除。荀子所言的「役物」而不「役於物」是理想境界,然而現實是一旦上了網,有多少人可以沒有網癮?
這種商業世界的現實,是人類「自由」的反諷。在歐美福利社會,許多過胖到癡肥的人其實是經濟中下階層:他們被便宜但未必健康的速食環伺,不但很難戒除,養大了許多巨型速食企業,也讓自己賠上隱性的健康代價。
同樣的場景,如今搬到網路世界上演。我們的時間被網路大型企業所吸乾,養大了許多巨型網路企業,但並沒有讓我們的人生翻轉,還可能讓自己出現視力衰退、肩頸疼痛的網路病。
佛里曼所忽略的是,網路巨擘用各種技巧提高使用者的黏著度,這不是可汗學院之類的公益平台可以比擬的。英語世界的公益網站尚且如此,台灣的許多免費教學資源的網站流量就更不用提了。
因此,當心理學者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安慰我們,決定成功與否的關鍵不在天賦與智商,而是《恆毅力》(持久熱情與堅持毅力),其實她所說〈培養恆毅力的4種方法〉,包括「興趣、練習、目的、希望」都太過象牙塔、缺乏現實性,缺乏對數位時代網路巨擘就是要我們忠實地黏著在其數位產品與網站世界的認識。這種資本主義的商業目標強烈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可以輕易摧毀億萬網民的動機與恆毅力。
▋提升你的動機存摺,不妨這樣做
筆者認同佛里曼的觀點,動機落差早就超越數位落差,更值得關注社會公平的人們重視。甚至進一步認為,就翻轉人生命運的關鍵而言,「動機存摺」比金錢存摺或人脈存摺更加重要。有了動機作為第一步,才有為達成目標所需建立持久熱情與堅持毅力的第二步、第三步……。而「小確幸」實在是既得利益的企業與網路巨擘的隱性陰謀,是他們一點點提走我們動機存摺裡餘額的夢幻鴉片。
我還可以舉切身實例說明「動機存摺」之重要。記得建中高一那年每個週六下午,我會和「慈幼社」的十餘個小夥伴到台北近郊的一所育幼院,免費提供院裡數十個孤兒的學業輔導。然而,不管我們費多大苦心,一年下來似乎成效有限。多年後的今天想想,可能原因之一是當年太年輕,欠缺在院童們的「動機存摺」裡播種的能力。以致於,我們或許教會他們解一道道數學題、一個個英文片語,卻沒能培養他們建立動機、茁壯動機的能力。
那麼,怎麼累積自己的「動機存摺」呢?毫無疑問,走出自身經驗的囚籠是關鍵一步。有能力者出國留學、遊學或交換,親睹不同生活方式,拓展自己眼界,豐富人生的可能性,是培養動機的第一步。特別是到生氣蓬勃、快速發展的美國矽谷、紐約、中國大陸、東南亞等地生活半年以上,對自己的未來人生期許或有不同。
就算是經濟能力不允許,也可以想辦法「役物而不役於物」來利用網路。例如,將自己的瀏覽器首頁改為一個遠方的入口網站至少一個月,然後每月輪換。類似愛情公寓的虛擬愛情一樣,將自己投入一個遠方社區的喜怒哀樂之中。利用學校的交換生或交友網站認識中國大陸每一省分至少一個朋友,認識亞洲及歐美每個國家至少一個朋友,認識世界每一個主要宗教及教派至少一個朋友,甚至認識台灣每一個族群或縣市至少一個朋友。愈多元化、多出路、具活力的社交網絡,就可能幫助自己建立累積「動機存摺」的人生目標。
為了讓這種多元化變得遊戲化,還可以利用地圖及大頭釘的視覺化來強化自己的動機。一旦眼界拓寬,看見不同人群的生活,「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許我們就可以慢慢拾回被「小確幸」吞噬的迷失動機,縮減我們與成功者的動機落差。
然而,如果連這種社交連結的時間條件也沒有,最低限度可以每週抽出20分鐘,利用博幼基金會的國際英文新聞導讀網站資源,透過影像與語音將自己沉浸入一個國際社會的議題裡。
在香港任教十多年,從遠至香港求學的內地、台灣、國際學生身上得到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到自己沒有主場優勢的地方,有助跳脫人生囚籠,看見多元的可能性。也許年齡或經濟條件不允許,脫離實體的主場並不可能。但也許利用將自己丟入虛擬的客場,與他人及另一種食衣住行生活方式建立互動,一樣可以幫我們累積「動機存摺」裡的積分,邁向佛里曼與達克沃斯所鼓勵我們前進的成功者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