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神祇的視覺形象以觀音最為多姿多彩。三個觀音法相都是女身。第一個法相遲至如來佛祖授命,觀音與取經使命正式掛鉤之際的讚詩才出現......
一
我無意布道,也不假定《西遊記》的宗教描繪完全符合佛道經典要義。我的目的只是簡略討論這部小說環繞於觀音菩薩的宗教想像。這位文學的觀音菩薩承載著什麼樣的特殊訊息?
作者在第六回用了很長的稱謂,隆重介紹觀音菩薩出場:南海普陀落伽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菩薩。第五十五回,孫行者認出化身為老媽媽的觀音菩薩,即合掌跪下,叫聲「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菩薩」。兩個聖號如此冗長,意在表達作者和孫行者的崇敬。稍後我們將簡要討論這種態度的微妙扭轉。
一旦出場,觀音就知道孫悟空的厲害,當即以客卿身分向玉帝推薦二郎神,幫忙制伏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觀音與唐三藏師徒的密切關係卻得等到第八回,祂自願,然後得如來佛祖授命,去東土民間找位取經人,才正式開始。此刻觀音不再只是協助道家天庭平定一時動亂的佛門鄰友,祂擔當起為取經團隊選將擇兵,布設災難,護航,預警,開導教化、解決困境等等重責大任。
二
《西遊記》神祇的視覺形象以觀音最為多姿多彩。三個觀音法相都是女身。第一個法相遲至如來佛祖授命,觀音與取經使命正式掛鉤之際的讚詩才出現。作者從當時在場聽佛祖講經的諸眾角度去欣賞觀音的外貌。在衣飾與體態之外,「眉如小月,眼似雙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點紅。」第二個法相在第十二回,觀音為了開導唐太宗君民而「現出救苦原身,托了淨瓶楊柳」。作者大概聽到或看到唐朝畫家吳道子的觀音畫作,所以他說吳道子當場描下菩薩真相。讚詩裡有句「現出女真人」,毫無疑問是女身。第三個法相在第四十九
回,孫行者為通天河妖怪而急赴南海求救,撞見在竹林裡猶未妝飾的觀音。
讚詩裡有句「懶散怕梳妝,容顏多綽約」。當時孫行者看出觀音「不妝飾,不喜歡」。「不喜歡」大概意指滿懷心事。所以沒有妝飾的愁容也綽約。隨後觀音收降金魚精,應允孫行者請求而顯相,讓陳家莊民眾眼見為信,以便誠心供養。此刻作者說「內中有善圖畫者,
傳下影神,這纔是魚籃觀音現身。」作者大概以當時民間流傳的魚籃圖畫作為藍本,來描寫那個竹林裡赤著腳未著妝飾的女菩薩。顯然作者喜歡那兩個有實際圖像依據的形象,淨瓶楊柳像再度出場於七十一回,魚籃之像重現於第五十五回。大概要配合當時所見到的實際繪畫作品,作者還特別指出化身為老媽媽的觀音是用左手提著青竹籃兒。作者相信親睹神明可以堅定宗教信仰。第八十七回,孫行者要雨、雷、雲、風四部神祇顯相,讓天竺國鳳仙郡的凡民景仰供奉。
《西遊記》觀音因應特殊情況的需要而轉變形相下凡,則可男可女。第八回祂與木叉變成兩個遊僧入長安城。第十二回,那位觀音化身的遊僧「疥癲形容,身穿破袖,赤腳光頭」,宰相蕭瑀見稱「大法長老」,玄奘法師叫「老師父」,唐太宗兩度面對,前後用稱謂「大法長老」和「和尚」。可見那個變相是男身。第十七回,觀音菩薩接受孫行者獻計,變形做原為蒼狼妖怪的凌虛仙子。作者原先在透露凌虛子的名號之前,稱其為道人,後來黑熊怪的部屬小妖見到菩薩變成的凌虛,則說凌虛仙長。可見得是個男身。第十四回觀音化身為年高老母協助三藏控制孫行者。第廿三回觀音和黎山老母、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佯裝母親與三個女兒來測試三藏師徒的色念。第五十五和八十四回觀音變成老媽媽和老母親來為眼前的災難而預警三藏。都是女身。
值得留意觀音和孫行者幾次見面(第十四、十五、十七、廿六、四十二回)、觀音院出現觀音金相(第十六回),作者於觀音的外貌都不落一字。但我們肯定知道在孫行者心裡,觀音是位女性菩薩。作者利用該項認定而部分展示了,如胡適〈《西遊記》考證〉所說,淺顯易見的玩世主義。這本小說的玩世主義當然還有許多其他證據。但我們確知玩世主義的一種具體表徵即懷疑權威。那是「玩世不恭」裡,欠缺恭敬的一種樣態。孫悟空多次表露他對宗教權威的質疑。大鬧天宮的動機即取代玉皇上帝而掌管道家天庭。他對佛祖說:「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即使在被神力制伏、懲罰、做了唐三藏徒弟之後,孫行者仍未完全改變那種挑戰威權的態度。第卅五回,孫行者好不容易解除了金角大王、銀角大王之難,才由太上李老君親自告知兩個大王原是李老君那裡看守金爐銀爐的童子。觀音菩薩向李老君借了三次,送他們到蓮花洞,託化成妖魔,以便試探唐三藏取經的決心。孫行者聽到之後頗惱怒觀音,思潮裡有句:「該他一世無夫」。我手邊這套兩冊本,台北三民書局的《西遊記》(2014年三版)不用「她」字。這句舊式中文的「他」做「她」解。輕賤成年單身女性菩薩,即鄙薄女性權威。
這是神來一筆。作者想必知道那種偏見大大不敬於菩薩。然而那個反應符合大戰辛苦、初勝當刻的孫行者。我們曉得孫行者自大,急躁,責任心重,喜歡別人恭維。現在我們知道他具有性別歧視的偏見。當然此時小說作者與角色未必等同,我們不能咬定作者本人是否同意那種於未婚女性的偏見。然而透過孫行者的傲慢,菩薩降格而與人類平起平坐,並非意圖揭示神祇愛人。作者把孫行者提升到菩薩同一水平,不小心顯示了宗教信仰的疑惑層面:神祇僅僅是人類心靈的創造。在此剎那,真正的神明是小說家自己。他可以隨心所欲編造故事。
三
孫悟空見證過觀音「知曉過去未來之事」。但是觀音並非萬能。孫行者一棒打死凌虛道人,觀音不知那是蒼狼妖魔的化身,以為孫行者無故殺人,所以大吃一驚。第五十五回,觀音坦言自己無法打敗蠍子精,指示孫行者找昂日星官幫助降伏。第五十八回鬧悟空雙胞案,觀音也無法辨認真假。觀音和唐三藏都低估了取經所需的時間,預測兩、三年,實際耗時十四年。這不是觀音個別的局限。第五十二回,如來佛祖無法降伏青牛怪,還得勞動太上老君出馬。《西遊記》佛道兩教雖然各有職位高下的管理組織,並在指揮系統裡各有最高領袖(如來佛祖和玉帝),但是沒有單一神祇全能的觀念。沒有一位神祇無所不能。神祇們容或有神威高下之別,然而祂們最明顯的神威區別經常是各有專長。那既是多神宗教的屬性,也反映了塵世社會的共同人類經驗。
觀音的言行體現了作者三教歸一的熱情。觀音與其他佛道神祇各守其位、各司其職,也彼此社交應酬,互相幫助。佛道不僅是和平相處的鄰居,前者還為後者提供就業機會。第八十三回,托塔李天王告訴太白金星:「大小兒名金吒,侍奉如來,做前部護法。二小兒名木叉,在南海隨觀世音做徒弟。」《西遊記》最重要的宗教觀念大概是承認宗教的運作範圍並不涵蓋人類社會的生命全部。所以佛道兩教之外,儒家也舉足輕重。反過來說,這部小說也認為僅僅儒家,也不足以應付世間的所有問題。作者的理想答案是佛道儒的全面整合。這就是為什麼故事角色引經據典。唐三藏引用「聖經」,聖經指《論語》。那可理解,他是有良好教育的凡人。金毛犼怪引用《百家姓》,因其來自觀音左右,曾聽教言,也可接受。孫行者引用《詩經》、《禮記》,顯示孫行者做作託大。令人難忘的例子可能是第八回觀音收服豬八戒,說了句:「古人云」。菩薩的壽命長,人間的「古人」於菩薩而言絕非遠古之人。當時教導的對象是尚未馴服教化的豬妖怪。就妖怪而言,古人其實也毫無意義。可見觀音在將就讀者的智慧水平來發言。觀音也在為作者擁抱人間智慧的激情而出力。
《西遊記》不是現代標準裡宗教絕對自由的世界。第十二回說唐太宗定了嚴峻的法律:「但有毀僧謗佛者,斷其臂」。但是觀音慈悲。觀音饒命黑熊怪,收其為守山大神,容或出於惜才,可被視為孤立的個案。但是第五十七回,觀音關照孫行者不可濫殺百姓,卻毫無疑問是針對廣義和廣大的受眾。觀音沒有指示孫行者僅只避免誤殺佛教徒或者道教徒。那是大愛。觀音的慈悲帶給這個故事所需要的溫暖。較令人回味的也許是觀音菩薩笑著對孫行者教誨的話:「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這個看來簡單的法語可有多種不同的解讀。我們至少可把它當作一種鼓勵,就像「有為者亦若是」。孫行者聰明,聽了就「頓悟」。在那瞬間作者保持緘默,不添加任何詮釋。作者認為觀音菩薩不是位多話的老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