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

母親節 一起翻轉餐桌吧 李枝桃/國中校長(南投市) 聯合報 2015-05-03

奧利佛說:「希望透過飲食革命運動,教育每個孩子關於食物的知識,鼓勵每個家庭重拾烹飪的樂趣」,她的確有所感,但似乎太慢了,孩子已大,母親也老了。

「母親節不知道要到哪裡慶祝?知名的餐廳都早已預訂光了,好煩唷!」好友娟來找我,為了訂餐問題煩得不可開交,直問我有沒有好建議;我輕輕地回她:「你們姊妹何不聯手煮一頓好吃的?複製媽媽的味道。」我一說完,娟睜大了眼:「你不知道我最不擅長的事,就是烹飪嗎?」
她談起媽媽的拿手菜如數家珍,從涼拌菜:小黃瓜、干絲、結頭菜等,到佛跳牆、東坡肉、砂鍋魚頭,甚至媽媽親自醃的鹹豬肉、加高粱灌的香腸,每一道菜都可以將色香味形容得讓人垂涎欲滴,她邊說還邊嚥口水。
「媽媽從不讓我們插手,只叫我們好好讀書就好,我們就業、結婚後,因工作忙碌,加上都市外食方便,根本就不下廚,廚房淪為裝飾用。」娟感嘆地說,現在媽媽年紀大,身體健康不佳,請外傭照料,美味都只能靠記憶回憶了。
「你呢?訂到餐廳了嗎?」我對娟搖搖頭:「我會和女兒一起煮,請媽媽來吃飯,我做媽媽的拿手料理,女兒做我的拿手好菜」。
我說起小時候,愛料理的母親,總會讓我們在一旁幫忙,從撿菜、挑魚刺、切肉斷筋,到蒸滷煮炸,甚至最後把廚具擦拭乾淨,都一一教導。她會叨念著:「以後不要讓你們婆家說,我都沒教好女兒,也不要讓你的小孩抱怨,媽媽都不會煮菜」,她把教我們做家事當成責任,我們縱或偶有抱怨,但也慢慢在烹飪中,找到味蕾感官與完成後分享的喜悅滿足。
我把母親的教誨,拿來繼續教導女兒,所有的家事都一一教導,讓他們知道做家事的邏輯概念以及藝術饗宴,她們也擅於烹煮,在外租屋讀書、就業,只要有時間即自行烹飪,晚餐吃剩的,當第二天的便當。他們驕傲地告訴我,便當的菜色都讓同學、教授驚豔呢!
「你那麼忙,怎麼有時間教他們做菜?他們讀書那麼累,怎麼有心情做菜?」娟不解的問我。我笑著告訴她:「做菜是種藝術,是生活美學,更是絕佳的舒壓方法,想想香滑柔順的芋泥球讓人雀躍,酥中帶軟的芋泥鴨讓人讚嘆,這二道菜難易立判,但在做這二道菜時,都得聚精會神的削芋頭皮,等待蒸軟、搗爛或壓成泥,每一道工序都馬虎不得,在削切揉捏中,壓力就一點一滴地釋放掉了。」
我再告訴娟,最重要的是,一家人一起做家事聊天的情感交流,直至今日,我每月回娘家,仍喜歡陪媽媽到菜園子摘菜,媽媽一邊摘菜一邊教我:青菜旁種些味道濃嗆的蔥、辣椒等,較能阻隔菜蟲侵襲;用辣椒粉泡水噴灑葉菜,可取代農藥除蟲;果皮加黑糖可以製成酵素,稀釋後澆灌勝過任何肥料
媽媽還把我當小孩子般教我:滷個牛腱,把她種的大蔥切段,夾著饅頭吃有多方便;把她自種自醃的酸白菜拿來煮,涮白肉有多好吃,我每次與媽媽一起摘菜、煮菜,再拿著一袋袋蔬菜回家,心裡總是滿滿幸福滋味。母女倆不需刻意說愛你,不用蓄意討對方歡心,更不需想方設法讓對方願說出心事,在做菜中、在飯桌上;在洗切烹煮中、在咀嚼嚥飲下,許多事自自然然的就說了出來,許多情感也自自然然的抒發出來。
娟說聯合報願景工程的「飲食革命年」報導,她看到英國名廚傑米.奧利佛說:「希望透過飲食革命運動,教育每個孩子關於食物的知識,鼓勵每個家庭重拾烹飪的樂趣」,她的確有所感,但似乎太慢了,孩子已大,母親也老了。
「如果你都不做,那才叫慢,距離母親節還有一星期,你趕快練習吧!就算妳煮得不夠美味,都勝過任何外食的滋味。」她在我鼓勵下,決定做做看。
「好吧,我家就先來『翻轉餐桌』吧!」娟決定了,你決定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