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教得再詳細,也可能只是學問一部分。PPT或共筆往往也不能把複雜的理論給完整表達。只看PPT或讀共筆,學習廣度就有限.....
新學期、新氣象,很多大學生卻都不想買課本(教科書),想說讀老師的PPT(簡報檔)或同學整理的共筆(共同筆記)就好了。這造成學習嚴重的不足,造成年輕人思想淺薄,沒有吸收新知的能力。
其實,這也不單是台灣的問題,舉世皆然。美國大學學費逐年攀升,大學教科書的售價也跟著水漲船高,一本最新的教科書動輒上百美元。據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估計,美國大學生現在平均每年得花1200美元購買教科書。兩學期對半,一學期就是600美元。不過事實的花費可能更多,因為最近有一報導,一本全新的心理學入門教科書在大學書店要價182.35美元,二手的要價136.75美元。大學一個學期修4、5科是常態,而且有時一科又不只一本教科書。這樣的費用支出,一般的美國家庭也受不了。
台灣的學生購買的教科書,基本上與歐美同步,價格卻便宜許多。這是西方書商根據人均所得的差別取價。但相同的商品,不同價格,畢竟說不太過去,因此就產生國際版(International edition)。其內容通常一樣,差別只是在精裝變平裝,或章節略有節刪,但往往便宜很多。在台灣一本原文教科書不論是原來的歐美版,或是國際版,大概很少超過1500塊台幣,等於比美國便宜一半以上。因此很多留學生,有時會要求在台友人,幫他們寄書,或是自己回來帶去。但是要靠價差套利的絕無僅有。因為書太重,有時還不夠運輸成本。
然而,我發現當今台灣的大學生,買原文書的風氣,比30年前我當學生的時候差很多。難怪原文書書店老闆都感嘆雖然大學生比以前多很多,生意越來越難做。其實也不只是原文書,連本土中文教科書,也越來越難賣。為什麼?
有很多在大學教書的朋友,橫跨不同的科系,都在抱怨:學生都只讀PPT或是共筆,都沒有讀教科書。也有不少教授,怪罪學校,怪罪教育部,他們認為,現在的政策都鼓勵教材電子化上網公諸於世,而獎勵教學卓越的條件都是要有完整的PPT。造成老師的PPT,越做越好,越做越詳細。學生當然也樂得不用買書。也有人說,這樣的政策,實行幾年累積下來,再也沒有教授要寫教科書,屆時台灣的學生如果真的要讀中文教科書,恐怕都要讀對岸寫的。這樣的政策會把我們的智慧現在免費送給別人,把我們的市場未來拱手讓給對岸。不過這樣的擔心有點言過其實,因為學科都會進步,教科書也要修改。而學生不買教科書的風氣如果延續,未來還是不買。
太倚賴PPT或共筆,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這兩者都是老師上課的結果,前者是老師講授整理的表達,後者是同學在老師講解後整理寫出來的。但天下學問,很多是要靠自己去閱讀,去思考,而不是別人整理好來教你。因此很多人離開學校後,就把所學的還給老師,全忘記了。而自己也沒學到釣魚的技巧,所以對於新知的吸收就停止,日後就沒有長進。這也是現在很多主管或老闆抱怨大學畢業的年輕人連報章雜誌的專論都看不懂。既無法讀通有深度的文章,亦無法明辨詭論的陷阱,而且思想淺薄,專案計畫常常既無說理能力,也常漏洞百出。
大學生若以為天下學問就在PPT或共筆,則更是不妥。殊不知,老師教得再詳細,也可能只是學問一部分。PPT或共筆往往也不能把複雜的理論給完整表達。只看PPT或讀共筆,學習廣度就有限。教科書往往比較可以比較周延的敘述。甚至有時單一本教科書,也會對某些理論解釋得不清楚。或是有時這本書是在某個理論說明得很好,其他部分則交代不清楚。這時往往就需要其他的書籍來輔助,才能有完整的輪廓,學習起來才能融會貫通。
因此透過教科書的自我學習很重要。有一本教科書在手,不懂就去翻查,可以大大彌補PPT跟共筆的不足。自己看書學新知,就是幫自己開一扇窗,從此一輩子都不用靠別人,就可以領先同儕,處處取得先機。大學生如果覺得書太貴,去買便宜的舊版,去圖書館借,都是解決的辦法。怕的就是,不懂也不想搞懂,混過去,最後是害了自己。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國政會財政金融組召集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