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海孔子書院 馮哲談中國文化復興
北京四海孔子書院 http://www.sihaishuyuan.com/
发表时间:2010-02-26 13-02 来源:大渡 作者:蕴德
当今时代处处都在讲国学,讲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人模仿古人大兴祭孔大典,国学一时间风靡大街小巷,传统文化讲座也是处处皆是,甚至打造出一个个当代的国学明星。在这些浮华的文化现象背后,有着一支队伍用10几年的时间默默的培育小孩子学习中国传统经典。让我们带着种种好奇,走进故事的主人翁冯哲老师和他的少儿经典读诵工程。
从“投机出版商”到“国学传播领路人”
80年代末期我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90年代初,尼采的书在高校非常热,我大学学的是经济学,后来从事出版行业,曾策划出版过一套康德文集,既然要出版就不得不看文稿,后来才慢慢了解一些西方哲学。《康德文集》第一个月卖了3万多本,这种经济上的动力让我开始策划黑格尔,柏拉图、笛卡尔、苏格拉底等一个西方哲学系列,那时候西方哲学的书都是很厚的那种,沉静下来就反思中西方哲的差别,发现中国的经典都是至简,至深。同类内容西方的书都厚较多。后来也策划出版了一些电子行业的畅销书,比如《奔腾时代》、《世纪联盟—微软与英特尔》等。还帮四川大学陈兵教授出版了《20世纪中国佛教》,相继也出版了其他佛学的书,到98年的时候对出版行业已经开始有些厌倦了,随后到香港注册出版公司想做版权贸易,等运作时候才发现有些“水土不服”。因为对香港的出版行业没有了解,99年夏我曾有幸到香港拜访南怀瑾先生,那次去香港对我影响很深,每天都能听南老师讲课,有一次向南老师听我谈出版事业,南老师对此的评价就是“投机心态与以盲引盲”。这句话给我内心的震撼很大,简直就是当头棒喝,回京后便不久退出出版行业,我当时手里有已经印刷好的教辅材料,销售渠道都找好了,但不愿把这些应试的书投向社会,就叫来买废纸的到我当时存书的仓库,整整装了好几辆5吨卡车,全当废纸卖了。在国内各个城市还有很多渠道欠我书款,既然我打算不做了,也就不再追讨了,做完这一切之后,我算是彻底地离开了出版行业。当然,心里还是憧憬着新的事业,也就是后来这十年我一直做的“少儿经典诵读工程”。
少儿经典读诵的“艰辛路”
少儿读经的发起者是台湾台中师范学院教授王财贵,他最早的读经实验是在家培养自己的四个孩子。这些孩子仅凭音律之美背诵古文,一段时间后,对文字的敏锐度和鉴赏力明显提高,文章写得好,更显出品质上的礼让恭敬。王财贵得出的结论是,0~13岁是儿童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如果能在这段时间聆听或诵读经典,把人类文化的精华灌输到脑中,并在其成长过程中自行体悟、践行,将有助于成为德行兼备的有用之才。事实上,早在1995年全国政协委员赵朴初、谢冰心、曹禺、夏衍、启功、叶至善、吴冷西、陈荒煤、张志公九位德高望重的知识分子就曾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这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诊视,不只存在于饱读诗书的老人身上,也普遍隐藏在中年人心里。当时国内的读经活动还是民间萌芽,一些星星之火都是个体力量在推广,我希望能由我开始有计划、有设计、有组织地来做。我将自己之前的文化公司改为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正式推广儿童读经,当时请南怀瑾老师做名誉董事长,也请了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老先生。刚开始是在国家图书馆,把中华传统经典录成磁带,我一年用几万盒的磁带免费派发。那会很困难,前几年还可以动用之前的积蓄,动用了很多推广方式,包括请北京市很多幼儿园园长出去交流等,把王财贵教授讲的光盘通过各类杂志捆绑发放,那会儿传统文化经典我只负责推广,希望找出版社出版,开始时候出版社普遍不看好,但我在外面搞传统文化推广活动,这样对出版社出版有推动作用,我自己不再做图书生意了,因为我不想成为图书商人,后来出版社发现购书的人很多,开始愿意和我合作。包括新华书店也对我开始刮目相看。我十多年都不推广那种解释版的传统经典,我只提倡“元典素读”,也就是读诵元本经典,但是那种带解释版的很受家长们喜爱。我内心觉得,这种出版物是“国学热”与“经济利益”驱使,而这种现象来源于大家不了解国学经典的思想,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为只有熟读经典才能自我的体会其中的含义,而带注解的书大部分是到处收集编纂解释,白话解释上多少有偏差,对儿童教育不好。
感动伴我一路走来
那会儿我经常送国学教材给全国各地愿意推广儿童读经的志愿者,让他们有动力去推广,甚至协助他们进行讲经活动,那会儿去过好多山区,曾住过一个山村寺庙里,教山里面的孩子读论语,记得曾到过河北乡村当地通讯不发达,召集村民来听讲座都要用敲锣与扭秧歌的方式召集他们就一个村一个村、一座山一座山的在那里送国学教材给每个村庄的孩子们。当时叫做“开泉计划”,就是引领泉水去自我改善。已经有6万多农村的小朋友参加了这个培训。 我还记得10几年前,河北佛协净慧长老主办的《禅》刊就开始刊登我们的儿童读经活动,这些人给了我继续走下去力量,这其中我也反思,感觉到做人要惜福。那时在国内各地推广,也结下很多善缘,很多人送我礼品,我记得那会儿国内一圈转下来,礼物都拿不了。有一冬天去东北讲课,讲课后我们都要上车走了,有一个妈妈,她家里正在办丧事,丧服还没有换掉。她就拿了一个扇子送给我,说这把扇子是她家的传家宝,这把扇子很沉,打开也很大,上面有古人的诗词,背面是她非常崇敬的一位大德给她题的词,这家人就觉得这把扇子很宝贵。一听说我要走,一定要把扇子送给我,打了个出租车追着执意要送给我。实在没办法拒绝她。但实际上我也很沉重。因为我无非就是到她们那里给她们讲讲课,但是她们就觉得天寒地冻的我们这些人能来很不易,我从东三省一直就转到黑龙江绥化等地。一直到离中俄边境很近了,而且天气越来越冷,零下几十度。这次去东三省讲课,我体会到最热烈欢迎我们的人群,就是这些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人士,最真诚的、最善意的人。
东三省大批工人下岗,失业了没有工资,但是还那么热心地去做这些事情。我记得有一站是从佳木斯到肇东,因为是临时调整,也没有买车票。当时群众里有个居士是在机务段开火车的。他就陪着我上车,把我安排一个卧铺,他把我安排完,就告诉我,他去另外一个车厢了,后来才得知,我睡得是他的铺位,而他到餐车坐着。我在卧铺盖着被子还觉得很冷,但是他就那么孤零零坐了一夜。后来他送我下车,他还要坐火车返回佳木斯。但是在他上火车之前,距离我一米的地方,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那一刻,我流泪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姐姐下岗了,她们一起共同在家里办了一个儿童读经班。他每次邮购我们的教材,从来不欠钱,量却很少,一套两套,实际上都是别人给他的钱。而且他拿着我送给他的宣传品,挨家挨户送。有的幼儿园觉得他也不是教育专家,都不让他进门,但是他就在门口等着。园长出来了,他就对人家一鞠躬,给人家推荐,但是人家别人都觉得他是神经病不理他。但是第二天、第三天他还坚持去,最后搞得人家都不好意思。他文化层次并不高,说句实话,话都讲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就用他的真诚感动了人家,据说在佳木斯,好多园长都是被他这种精神感动了,觉得他是个很好的人。如果不做这个事情就很对不起他。这种事例很多,每次想到,也给我太多的感动。
文化应该在生活中知行合一
我的观点是文化应该变成一种享受,变成人文日用。文化复兴有两点:第一点是复兴一个民族的自信力,一个民族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力不够,就立不起来。第二点是原创力,原创才能促进发展,文化恢复要有一定的原创性。如果中国人要充满自信的走出去,首先要知道自己是怎么样,世界是怎么回事,这样才能够走出去。一个民族要焕发生机,要有创造力,否则容易粉碎存在的自信力,比如一个百年老店,如果一直没有变化,百年来都是一样,那就失去生命力。正如儒家所讲的显学、实学,不能把学问和生活结合起来,文化就没有用于修身,平时面对众人讲修身,但面对自己却没有修身,儒家讲的三纲与五常,修身而后才是齐家,家国天下先是从修己治人开始,但很多人败在不修己。
未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大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趋势,那就是经济的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的发展在未来30年会是一个大的跃进,在前15年虽然还是经济为首位。中国文化的发展融合技术发展会更迅速,科技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文化则成为第一生产力,在此期间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发展,到一定的地步则会水到渠成。几十年以后,中国就会翻天覆地了,对于文化也是一样的,国学首先是恢复、建设,然后才是发扬。有一个观点是返本开新“回归传统,从经典出发”。先学习好的,切勿着急求新求变,对于传统文化上不是在形式上复古,而是从内心变成自己,从内涵上恢复。其次是从形式上在创新,求新、求异、求变,做到推陈出新。对于推广国学的人,尤其需要先学好国学,否则想推广却做了反面广告。圣人都是极好学之人,例如孔子就是极其好学之人,历史上有名的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文治武功皆一流。有着出世精神,但入世做得极好,把学问做成了真正安身立命的功夫。他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动静皆如。这样的历史大家数不胜数,都值得当代人学习。
回归原点去认识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成长过程中灌溉施肥若不能从根部做起,没有回归到原点,只是枝叶肥大,这棵树就会得两种病,一是暂时末端肥大,另一种是枝干扭曲异化,西方人一提传统都很荣耀,很自豪,而中国人只要一提传统,则认为是老古董,上到庙堂君王,下到贩夫走卒。中国文化以儒家为躯干,以佛道为两翼;树木没有躯干则不能存活,没有两翼枝干则不能够丰满华润,儒释道一体是中国文化最健全的体系,儒释道的交融才能让这参天大树更加健康。
采访后记:
采访冯哲老师之前,在我脑海中,冯哲老师应该是一个很学院气质的老者,但见到冯老师后,彻底颠覆了我心中的想象,冯哲老师朴实的外表下,还显露出这些年少儿经典读诵推广的辛劳。从冯哲老师的回忆中,我感到了一个国学传播者的辛酸和喜悦,身体上的疲惫没有阻挡他坚定的走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大路上,古之学者身上千里求道的精神在冯哲老师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在冯哲老师看来,道已成,只在弘扬矣!只为一个目的,那就是中国文化的崛起。这些年涌现出的国学传播人士很多,冯哲老师是其中一个代表,这些中华文化复兴路上的铺路石,必将铺就中国崛起的光明大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