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

名家觀點-中華文化在台灣 李艷秋 2014年09月20日

唐獎的典禮是另一個值得關注點,不但處處看到中華文化的意涵,從純金獎座、刺繡證書、交響樂團的選曲,到晚宴用詩詞入菜,是用文化禮讚科學的精采表現,而這樣精緻細膩的中華文化,就在台灣。

第一屆「唐獎」在台北頒獎。這個由企業家尹衍樑捐資設立的獎項,希望成為「東方諾貝爾」,成為全世界學術成就的最高榮譽代表。
眾人聚焦在唐獎獎金每項5000萬,遠超過諾貝爾的3400萬,是全球學術獎項最高金額;但我們應該觀察的是,唐獎為台灣企業和政府,帶來何種思維的改變。
台灣企業與公益的結合,已經形成企業文化的模式,這是台灣引以為傲的,但不可諱言,有些企業從事公益,仍停留在抵稅及獎學金、弱勢救助金發放,基本上仍是古時員外開倉賑米的大善人思維,現在的公益,須有創意和執行力;唐獎的出現,代表企業捨棄傳統的公益思維,用創意打造台灣的品牌,捐資人尹衍樑始終低調,但除了高額獎金外,從評選過程、當選人禮遇到典禮的呈現,花費恐怕相當驚人,沒有尹衍樑一肩扛下,唐獎仍是一個美好的創意而已。
唐獎的典禮是另一個值得關注點,不但處處看到中華文化的意涵,從純金獎座、刺繡證書、交響樂團的選曲,到晚宴用詩詞入菜,是用文化禮讚科學的精采表現,而這樣精緻細膩的中華文化,就在台灣。
在這次評選過程,中研院展現的國際影響力值得一書。中研院接下委託後,由前院長李遠哲,以諾貝爾獎得主身分,向全球重點研究機構及學院,發出推薦邀請,使得剛起步的唐獎,立刻受到國際學界注意,進而推薦函才大量湧進。在評選階段,中研院相關專業的1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及院士,幾乎都受邀加入,中研院還打開大門,邀請國際20多位權威專家來台灣,參與評選,不少人都是第一次來台灣。經由唐獎,看到中研院在全世界的學術影響力,也相信唐獎會更加提升中研院在全球的學術地位。
當選人是主角,這次唐獎對當選人的尊崇幾達極致,從他們踏出所在國的家,就一路有專人專車陪同,參加典禮的家人也全由唐獎基金會負責;為他們舉辦座談及演講,群眾展現的熱情好學,都深深讓他們感動;獲獎的南非大法官奧比薩克斯就說,因為台灣政府以前支持白人政府,南非人民對台灣觀感不佳,他接到當選通知,還以為是詐騙集團,但是在此地感受到的尊崇肯定,讓他深受感動,隨行前來的南非新聞社,也將台灣人民的善良友誼做了詳實報導。
唐獎的舉辦,也可看到政府的角色。這麼重大的獎項,牽涉到國際間重量級的人物,純靠民間將事倍功半,政府在唐獎過程中,從海外單位到場地協調,出手但未居功,頂多總統出面頒獎以示尊榮,這樣的思維應該鼓勵。
若說「唐獎」可以把台灣推向國際,言之過早,畢竟是第一次舉辦,但唐獎已經展現出的幾個意義是:台灣有能力把世界帶進來,台灣有能力將中華文化傳出去,台灣有實力成為全球學術的創新與領導者。
(作者為資深電視媒體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