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實驗的結果如何呢?是年秋末,馬上有一百多隻黑面琵鷺報到。牠們很聰明,開玩笑地說,不用台南著名的問路店,憑著做為一隻水鳥的本能和敏銳,紛紛湧進這十公頃的環境大快朵頤,安心地吃到隔年北返。
黑面琵鷺變少了,這是怎麼回事?
以往每年秋末,七股濕地固定有一千多隻南來度冬,前幾年竟銳減了四百多隻。台江國家公園為此特別展開追探,發現很可能是牠們的棲地遭到破壞。
原來,在地漁民紛紛把過往養殖虱目魚的淺坪改為深水池,換養經濟價值較高的石斑。黑面琵鷺喜愛在水深不高的地方篩食。此一環境改變,造成牠們無法取得適當的食物,數量頓然銳減。
廿年前,我們在台灣調查和統計,全世界的黑面琵鷺恐不及二千隻,其中三分之二集中於此地。此一報導傳開,讓不少關心鳥類的外國人士注意到台灣的自然保育,我們也開始重視七股現有的濕地環境。如今黑面琵鷺變少,這裡不再是集聚最多的地方,當然事態嚴重。
了解此一危機後,國家公園嘗試從保育的立埸,在此微妙地轉化為輔導者。三年前,他們悄然展開一場棲地營造計畫。首先找到一塊位於台南大學七股校區的濕地。兩方合作下,劃出十公頃,再邀請漁民一起參與,進行傳統粗放鹹水淺坪的養殖。
那年四月,黑面琵鷺北返的季節,漁民開始在淺坪灑入米糠、豆渣,蓄養池中的藻類。清明時再放進虱目魚魚苗,讓牠們覓食豐腴的藻類。這些藻類可讓漁民省下足足一季的飼料費用。等中秋時節,虱目魚肥了,正好是豐收時。漁民捕完後,黑面琵鷺再度南返,淺坪換為牠們的漁場,繼續捕食小魚小蝦。
黑面琵鷺屬於喜愛群聚的大型涉禽,既是旗艦型鳥種,更是保護傘物種。保護牠們,等同於保護其他水鳥和各種近海生物。整個濕地環境亦得以維持穩定,避免因石斑的養殖,嚴重改變生態。
此一小小實驗的結果如何呢?是年秋末,馬上有一百多隻黑面琵鷺報到。牠們很聰明,開玩笑地說,不用台南著名的問路店,憑著做為一隻水鳥的本能和敏銳,紛紛湧進這十公頃的環境大快朵頤,安心地吃到隔年北返。
這十公頃,展現了生態環境復育的美好,人鳥和平的共存共榮,過去老祖宗生活的產業智慧也保留下來。漁民捕捉的虱目魚,後來更製成「黑琵牌」虱目魚罐頭,強調天然養殖的成果,像雨林聯盟認證的咖啡。因而價格可以定得較高,獲得更多利潤。
此一成功的改善計畫才起步,國際鳥盟也隨即頒發保育大獎肯定。十公頃並不大,國家公園當然冀望更多漁民投入此一傳統淺坪養殖,創造更多友善黑面琵鷺的環境。
廿年前,我有幸參與黑面琵鷺的報導時,從未想到有朝一日,牠們會成為世界知名鳥種。牠們的年年到訪,更促發不少相關NGO團體的出現,生態旅遊的實踐和在地濕地保育都一併出籠,後來還成立旅遊服務中心和國家公園。
從發現黑面琵鷺,經過多回自然保育的努力,直到今日的人鳥共生,終於形成環保生態、歷史文化和經濟產業的各自得利。這是一個透過自然觀察,兼而對在地漁民生活文化長期了解下,才能創造多贏的圓滿過程。
透過知識和經驗的積累,把熱情投在一個最不可能實踐夢想的地方,創造了新的價值。如是精彩的拚搏,最近在此,我不只獲知這椿。井仔腳鹽田產業的復甦,口湖的文蛤養殖等等,都在嘗試類似的生態產學。
他們的小確幸,或許改變不了西海岸貧瘠的事實,但猶如荒漠玫瑰,一朵朵綻放,綿延著各種希望。
(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
全文網址: 劉克襄/黑面琵鷺帶給我們的禮物 | 名人堂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8684755.shtml#ixzz32QGAeNpT
Power By 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