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6日 星期四

夢筆生花 侯吉諒 2018年04月26日 04:12 中國時報


寫字的人無不重視毛筆,因為寫字畫畫都要用到毛筆,講究到某個程度,大概都會想要擁有自己專用的毛筆,或者至少是有刻上自己書齋名號的毛筆。

寫字的人無不重視毛筆,因為寫字畫畫都要用到毛筆,講究到某個程度,大概都會想要擁有自己專用的毛筆,或者至少是有刻上自己書齋名號的毛筆。

買毛筆靠運氣
大約2007年以後,我用的毛筆都是訂做。
關於訂製筆這件事,說容易很容易,說困難也極端困難。
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從已經有的毛筆裡面選出自己喜歡的,然後下量製作,刻上自己的名號,這樣也就算是有了特定的毛筆。
如果是要做一款適合特定字體風格的毛筆,那就不容易了。首先,要能夠掌握那種字體的技法,了解寫出那種字體的毛筆可能應該要具有什麼樣的特性,毛料種類、筆的大小,直徑、出鋒、甚至筆桿的粗細,都要有一定程度的「預設」,而後才可能訂做出一款特定用途的毛筆。
訂做毛筆的起因,是因為當時學生用的毛筆都是市面上(隨便)買的,種類繁多,因而問題層出不窮。
一般說來,買毛筆通常是靠運氣,頂多就是到處打聽哪位名家用什麼毛筆、去哪裡買,但打聽到的消息是不是正確,以及最重要的,毛筆的使用方法究竟如何,如果沒有親眼目睹,其實無從知曉,而即使親眼目睹,如果沒有一定的功力,恐怕也無法分辨好壞。
大部分的人買毛筆,都習慣問店家「我要寫什麼什麼字的筆」。這點我一向覺得不可思議,賣毛筆的不一定會寫字,也不一定了解毛筆,雖然他們可能會聽到比較多的訊息,知道哪位名家、老師用什麼毛筆寫什麼字,但這樣聽來的訊息不可能準確,甚至會有許多誤傳與謠言,這樣也就不可能會買到對的毛筆。
因為學生買的毛筆問題太多,更重要的是,我發現我寫字的技術竟然退步了──用了太多不適當的毛筆寫字,當然很容易養成壞習慣而不自知,如同我常常在課堂上說的「被紙筆帶著走」。因此我才下決心訂做我自己專用的毛筆。

什麼毛筆都能寫?
常常聽到有人說高手用什麼毛筆都能寫,說這個話的人其實是暗示他是高手。
高手的確用什麼筆都能寫,而且也都可以寫得不錯,但問題是,要達到「不擇筆」的境界不太容易,而且,就我所見所知,張大千、臺靜農、江兆申這些大名家都很重視擇筆,筆的好壞對他們的作品也有明顯的影響。他們都重視毛筆,我們怎麼能不重視?
一枝毛筆好不好寫,除了一般說的順手不順手之外,如果要針對某種特定的風格製作,標準就會非常嚴格。
好的毛筆,基本的要求就是可以「相對容易」寫出你要寫的風格。特定書法風格適用的毛筆,種類一定不多。「北宋四家」蘇東坡、黃山谷、米芾、蔡襄的書體風格非常不同,他們用的毛筆種類也大不相同。用黃山谷習慣用的羊毫寫蘇東坡,那是絕對寫不出來,反之亦然。
一般初學書法,都是從楷書入手。以前的老師主張用羊毫寫楷書,這個錯誤的觀念我已經寫過許多文章辯證,但這個重要觀念還是不夠普及,仍然有很多人主張用羊毫在宣紙上寫楷書。
楷書的毛筆要能寫出挺拔的筆畫,所以筆毛「有彈性、能聚鋒」是最基本的要求。唐朝人用的毛筆,以兔毛為心、青羊毛作披覆,所以筆畫尖利、出墨飽滿,沒有這樣的毛筆,怎麼可能寫出唐朝楷書那樣的風格?
現代人對動物的毛料性質不了解,以為兔毛很軟,其實做毛筆的兔毛是自然界最硬的毛,只取特定產地的兔子背脊上的毛,因為顏色略帶紫色,所以叫紫毫。一般紫毫都要搭配其他的毛料,不然筆鋒過硬反而不容易寫字。

毛筆不對寫不出好字
現代人用羊毫寫楷書是受到清朝人的影響,清朝流行篆隸、魏碑,追求石花斑剝的視覺效果,加上當時的物產條件,用羊毫在生紙上寫字就成為書寫的主流方法;清朝的書法固然別開生面,但除了少數人之外,大部分的書法家寫的楷書其實都不算上品,即使如大名家何紹基、劉墉、翁方綱,他們的楷書都點畫模糊、運筆扭捏,造作得很,他們的楷書和前代的諸多楷書名家比起來,實在差太多了。原因不在他們功力不深、天分不高,而是毛筆、紙張不對。
我寫楷書追隨江老師兆申先生的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江兆申先生寫《九成宮醴泉銘》一定是用新開的狼毫,筆鋒只要略損即換新筆。
「筆鋒」是指筆毛最尖端的位置,4公分出鋒的毛筆,筆鋒可能只有0.10.05公分,毛筆在起筆、轉折、映帶、連筆的時候,靠的就是這麼一點點的筆鋒在帶動毛筆的運動,因此我稱之為「毛筆的導航系統」,江兆申先生寫楷書一定用新筆的原因,即在寫精緻如歐陽詢的楷書,對筆鋒的要求非常高,稍有磨損,即不能控制如意。
因此訂製毛筆的第一步,必須先掌握某一特定的書法風格,以那個風格為目標,大量測試市售的毛筆,然後選出比較適當的廠商,再進一步聯絡和要求。

毛筆的形制很重要
除了筆毛種類,毛筆的形制主要是出鋒的長度和筆鋒的直徑,兩者的搭配非常重要。
從日本留傳至今的唐筆,可以清楚看到唐朝毛筆的鋒長與直徑大約是一比一的關係,和宋朝以後的毛筆多在鋒長4、直徑1的形式有極大不同。我剛剛開始訂做毛筆的時候,中國大陸似乎還沒有廠商做唐式的毛筆,所以當時只能就鋒長4、直徑1的格式製作。
由於毛筆的製作程序非常繁複,每一地區、每一廠商準備毛料的工法不法,即使是同樣的比例,做出來的毛筆性質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因此選出適合毛筆的廠商是製作毛筆的第一步。
中國大陸製作毛筆的廠商很多,有的規模、名氣都很大,有的只是家庭式的工作坊,但名氣大的毛筆不一定好用,家庭式作坊也有可能做出好筆。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它的毛筆是不是適合個人的習慣,以及能不能溝通。
毛筆製作工序繁複,做出來的毛筆差異很大,有些因素是在處理毛料的過程中就決定的,所以無論後面怎麼調整筆毛的配比也很難達到理想的要求。例如廠商在筆毛去脂、選料的過程中都有習慣性做法,這就影響毛筆的吃墨、出墨、彈性、收鋒等等表現,外表同樣形式的毛筆,寫起來的感覺卻截然不同。
另外,在毛料的配比上各家也有各家的習慣,有的毛筆比較瘦長、有的比較肥胖,這是因為在筆肚位置的筆毛長度、數量不同,影響的是毛筆彈性、出墨和筆畫粗細對比,也是屬於「不容易溝通」的部分。
所以,找到一家合適的廠商非常重要,因為這樣可以省去很多溝通功夫。其次,就是做筆的師傅必須願意合作,願意特別為你的筆付出心力。
以前我也曾經找過台灣的做筆師傅,但溝通半天,寄來的還是他習慣做的樣子,試過幾次以後也就放棄了。
在過去十年,中國大陸筆墨紙硯這些行業復興的力道很大,很多研究傳統工藝的人不斷精益求精,他們的工藝水準可能已經接近甚至超過古人,淘寶上有不少廠商展示出來的毛筆非常令人驚艷,那是十年前完全無法想像的。

大陸工藝精益求精
在做筆的過程中我認識不少名氣不一的師傅,從他們的工藝中學習到許多傳統藝人的巧藝與匠心,他們不但擅長研究製作毛筆,對毛筆形式與書體風格之間的關係,也有很深刻而驚人的認識。
例如,在許多書論中對《鄭文公碑》都有「魏碑圓筆第一」的說法,但以實際書寫,我卻一直認為《鄭文公碑》的用筆主要是切角方筆,所謂的圓筆之說,應該是因為碑拓過程中,由於紙張溼潤就上墨或墨量過多,以致字跡漫漶造成的,後來在《啟功與筆工》一書作者李兆志先生的書中,看他從毛筆的形式與適用的筆法推論出《鄭文公碑》應該全部都使用方筆,這種觀念我未曾在其他書法專家的文章中讀過。
還有像王羲之寫〈蘭亭序〉、趙孟頫寫〈赤壁賦〉,文徵明寫的小楷,他們的毛筆種類、形式、大小,究竟如何,我都請教過做筆的師傅,他們雖然不見得會寫字,但對筆的敏感度往往更勝於寫字的人,不斷討論修正的過程,可以得到許多寶貴的知識和經驗。

好毛筆的證明
後來有台灣的做筆師傅看到我的字以後主動要求幫我做筆,這位鹿港做筆世家的老師傅已經退休,看到我的字以後,覺得如果可以做出我認可的筆,對他的做筆成就是最佳肯定,後來他以極為昂貴的俄羅斯貂毛幫我做了一批筆,那真是可以稱得上鐵畫銀鉤了。
因而做筆的第二關鍵性步驟,就是和筆工詳細討論用筆的心得以及可能改進的方向,許多做筆的師傅也極願意和我交換心得,因為畢竟他們對自己做筆的效果必須依靠書法家來表現,功力不同、用筆習慣各異,對一款毛筆的評價可能就會很兩極,幸好我做的毛筆都是為了臨摹歷代經典而做,有經典的作品作為標準,我能不能駕馭毛筆寫出經典風格,就是一款筆好不好用最好的證明。
毛筆是古人日用的書寫工具,文人更每天與之為伍,為了寫出好字,講究毛筆是必然的,從王羲之、柳公權、黃山谷、蘇東坡到趙孟頫,歷史書法大師都留下不少找筆的典故,也提供了後人製作毛筆的許多珍貴資料。
毛筆的工藝到了乾隆時期,已經累積二千多年的經驗,書法可能的風格也都已經被開發殆盡,毛筆的做法大概已經到了沒有什麼新的花樣可以變化的地步了。加上後來的世局變化使得天朝帝國轟然崩塌,以毛筆為核心的書寫世界也為之變色,如同華夏文明的低落一樣,毛筆大概也有百年時間漸漸不為世人所重。
西元2000年,大陸經濟已有明顯發展,2007年左右忽然整個文房產業復興起來,許多筆墨紙硯的私人企業陸續成立,證明經濟的發展必然帶動文化的復興,當時我就預言書法會重新成為華人的顯學,果然不久之後大陸的教育部正式規定中小學生要開始學書法,後來更把書法納入考試項目之一。
這樣的書法復興不只是表現在文房產業上,事實上中國大陸字帖的出版早已預告了書法的復興,十幾年來大陸出版的字帖種類繁多、品相精美、價格低廉,許許多多字帖讓人大開眼界,以前收藏在皇家貴族的絕品化身千萬,只要極低廉的價格就可以獲得,對學習書法的人而言,這是最好的「武功祕笈」。
有了武功祕笈,就需要適當的兵器才能練就神功,各式各樣的毛筆就是練字的最好兵器,剩下來的,就是看各人努力而已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