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7日 星期六

【節慶點滴】清明節的溫柔與能量 2018/04/06聯合報 翟敬宜


時代演進再快、形式再不同,只要心底的念想一致,節日就承載了相似的善意與理解。當人們敬重地彎下腰,感恩先人為後輩的付出與成全,那深深的鞠躬......

大學畢業以前,我似乎不曾掃過墓。父母親都從大陸來,家裡沒放祖先牌位。清明節於我,就是個輕鬆的放假日。
直到外婆高壽過世,清明才開始有了活動。親族們帶上外婆生前喜歡的食物和鮮花紙錢,爬上墓園的陡坡,在她土葬的墓前拈香祭拜,請她保佑子孫平安健康。
清明一旦動,就很容易感覺到歲月的加速滾動。第二代老了,第三代分別嫁娶或在國外生活。清明節的家族集合,缺角愈來愈多。但這就是人生,偶爾能看到第四代娃兒被抱在手裡來拜太婆婆,已讓人開心。
等我們也逐漸兩鬢飛霜,一切滾動得更快。五年十年過去,爸爸媽媽,舅父舅母姨丈阿姨姑父姑姑……一個個的走。大家總先在告別式上相聚,做頭七與滿七時再聚,清明節若時間喬得攏就相約一起去,反正都在同一處寶塔裡。
等清明要拜的長輩愈來愈多,才更明白這節日和儀式的重要。是在向晚輩示範,做人子孫,要感謝先人的庇蔭和成全。沒有他們把列車穩穩地開在軌道上,孩子們哪能安全上車,奔向未來。
像我這種外省二代,對清明總有一定程度的憂傷。我的父母,備受戰火與政權分裂之苦,每到清明只能隔海思念。但嫁給來自台南六甲的老公後,讓我對清明節的理解大展開。
第一次跟他回掃墓,家族長輩示範把水煮蛋的殼剝掉,撒向墓碑,接著就自在開心地吃起蛋來,據說是取個吉兆,象徵脫殼換新。我完全看傻了眼,眾目睽睽之下,也只好困窘地比照辦理,把蛋一口塞進嘴裡。
老公的家族十分龐大,掃墓一整天要拜好幾位先祖,回多次我才勉強弄清楚脈絡,也漸漸喜歡上夫家嬸嬸們準備的掃墓日必備午食──台南鎮特有的,把菜、肉、麵全都包進去的超級大潤餅。大口咬下,白糖粉與內餡完美融合,盡是清爽豐滿。
時代演進再快、形式再不同,只要心底的念想一致,節日就承載了相似的善意與理解。當人們敬重地彎下腰,感恩先人為後輩的付出與成全,那深深的鞠躬,既不分顏色,更無關認同,而是文化在土地上難以取代的能量,與足以解構成見的溫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