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一則台北市將近六成校長說,市長要推動校務評鑑,他們不想幹了,還說,當校長是一種危險的行業……
讀到一則台北市將近六成校長說,市長要推動校務評鑑,他們不想幹了,還說,當校長是一種危險的行業……
而第二天,《聯合報.民意論壇》又出現兩則讀者投書,其中一則還有這樣幾句:「……如有老師膽敢把學生留下課後輔導,小心家長告你虐待學生。」社會把老師說成肥貓,眾口鑠金、有口難辯,紛紛求去,能退則退,不能退則混,國民教育危矣!
這真令人吃驚,教育是百年大計,一向最受社會尊敬的校長和老師,都生活得如此水深火熱,看來我們的社會確實病得不輕。
而就在此時,我讀到建成國中張世聰老師出版的一本書,感覺格外難能可貴。
《一個導師的婆婆媽媽》(台北市立建成國民中學出版)是張世聰老師在教了四十一年書退休後所出版的書,這本書由他一直教書的建成國民中學為他出版,學校方面一定覺得此書特別,值得向其他學校推廣,也等於肯定張世聰這樣一位資深又模範的國文老師。
入學第一天,張老師就寫第一封信給全班同學和他們的家長,他說,他已準備好,在往後三年的導師生涯,要和這三十四位同學成為生命共同體,分享每一個孩子的歡樂和煩憂!
張老師在第一封裡,特別提醒同學們要認清自己學生的身分,並對個人的行為負責,也勉勵同學須養成閱讀的習慣,並隨時注意自身安全。同時張老師也對學生的家長說,有任何疑問,隨時歡迎家長們撥電話聯繫,無非希望共同讓孩子們走向人生的坦途。
和同學們或家長寫一封信,總還容易;不容易的是作為導師的張世聰,在三年裡要一封封的繼續寫,隨時隨地都在寫信給同學,甚至一寫就是三年,三年裡,張老師竟然寫了109封信,平均每個月張老師都寫了三封信,去掉寒暑假,原來,張老師是每周一信,如此有耐心,真的是到了諄諄告誡的地步。
張老師的每一封信,各有主題,並不只是叮嚀和告誡。張老師經常隨著節日,說一些不同節日的故事,讓大家無形中注入文化的涵養,當張老師偶爾到國外旅遊,他也會寫一些國外的見聞,讓同學們知道別的國家如何維護古蹟,保存文化,還有先進國家的科技創新,等於一次次為同學們打開心靈之窗,讓大家的眼界和視野放寬。
當考試的日子接近,張老師觀察班上的同學,有些太緊張,有些又過於放鬆,好像完全無事狀。張老師要大家互相調整,但最要緊的,他希望每個人以光明磊落的態度面對考試,更不可用不正當的手段來獲取高分。
隨著歲月轉移,同學和同學之間相處日久,自然會發生摩擦,除了吵嘴,有時甚至彼此動粗,讓張老師看到同學們驚心動魄的「戰爭」。
兩邊都是自己的學生,如何安撫學生的情緒,化解心中的憤怒,張老師以他的智慧,為孩子們熄火,而他一封封的信,無非更要全班同學明白,成長中的同學們,必須時時規範自己的行為。
張老師是一位喜歡爬山的人,他除了自己經常利用假日帶人爬山,有機會,他也喜歡帶同學們一起爬山。
爬山之外,張老師無時無刻不在提醒同學們要讀課外讀物;他覺得,班上的同學,普遍地都太愛說話,言多必失,結果「禍從口出」,惹了不少麻煩,如果多讀書,教室安靜,更能提高人的氣質和內涵。
張老師也喜歡送書給班上的同學,譬如,有一回,他讀到一位名叫周志文作家的幾本書,像《三個貝多芬》、《布拉格黃金》、《冷熱》、《風從樹林走過》,他都很喜歡,讀過之後,他也常把書轉送給同學,張老師說,同學們畢業離開建成之前,他至少都會送一本書。他常接到別人的贈書,他也同樣愛送書給朋友和學生。
到了教師節,一般老師想到的可能是,教了這麼多年書,可有學生記得自己,或許會送個蛋糕來,至少寄張問候卡,而張世聰老師,卻利用教師節,寫了一封給班上同學的信,信的內容是懷念自己生命中曾遇過的好老師,譬如小學時,有一位林老師怕他下課後沒地方自習,把辦公室的鑰匙放一串備份的在他身上,即使畢業了,林老師也歡迎他隨時回母校念書。
後來張世聰老師到台北師專念書,他又遇到三位讓他尊敬又懷念的老師,當張老師的弟弟想在台北找一間房子,班上的徐應輝老師竟然對他說:「找什麼房子?我的宿舍空著叫弟弟來住就是。」後來徐老師還幫他照顧弟弟;還有一位教國文的徐紀老師,他教國文,也教學生打拳。張老師如今回想,他會這麼喜歡國文,一定是受到徐紀老師的影響。
透過這許許多多封信,張老師也經常為學生排難解紛。班上有一位名叫黃嚴磒的女同學,和班上的女同學們相處都還不錯,但不知為何,班上的男同學就是時常會和她發生糾葛,甚至對她表露不滿,以至於黃嚴磒也因此畏懼上學了。有一次,她在聯絡簿上寫道:「在家裡我比較快樂。可是不可能,我得來學校,這是義務,我很多次都希望,我可以生個不治之症,一直在家休息,到死都不需要再來學校。」張世聰老師讀到這裡不禁一陣酸痛湧上心頭,開始自責,自己號稱建成老資格的老師,卻把班級帶成這樣子,當黃嚴磒父親發怒責怪他,他也深知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心頭的一塊肉,他要求男同學們改變心態,想盡辦法,張老師無非希望黃嚴磒喜歡來學校上課。
張世聰老師於民國41(1952)年生於南投縣竹山鎮,師專畢業後,執教淡水水源國小和中和秀山國小。當了老師後,張世聰覺得自己的生命應該繼續向前挺進,他再攻師大國文系。有了學士學位,可以當中學老師,不久,進入台北縣重慶國中執教。民國71年,又轉到長安西路的建成國中,從此一教三十二年,先後獲得「師鐸獎」(民國89年)和李連基金會的「教育大愛獎」(民國95年)。
張世聰老師深信教育可以讓人變得更好、更善良,特別是當如今邁入多元社會,教學場域不如以前單純,教師工作也不像以前那麼受人尊敬,有些家長以「家長委員」之名,頤指氣使,讓師道蕩然,但正因為社會上敗德的誘因,基層教師的工作愈發顯得重要,每一位老師,更要在荊棘中走出一條路,為每個孩子打下最初的根基,重新找回教師魂,「師魂」若不振,「國魂」自然更加流失,一個喪失「國魂」的國家,必須先從「師魂」救起,一旦老師們都失魂落魄,這個國家還會有希望嗎?
幸虧我們的「師魂」還在,如今國家看來像亂世,但為何大家還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過正常生活,正因為我們基層還有一批有廣大愛心的老師,在默默從事教育工作,就像張世聰老師這樣,竟然一封信一封信的每周寫信給自己任教的班級,數十年來,前後寫了五百多封信,收在《一個導師的婆婆媽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還不到五分之一,可見張世聰老師對孩子們多麼耐心,顯然他也是一個堅持且有恆心的人。
除了灌溉孩子的愛,他也一直在推動讀書會,連學生們的家長,都開始參加他組織的讀書會,一起推動閱讀。為何要讀書,讀書就是學習,一個終生讀書的人,就是一個終生學習的人,讀書生智慧,有智慧的人多了,可以讓社會步上正途,社會亂了,最後吃虧受苦的仍然是全體。可見讓社會安定是多麼重要,讓社會安定,首先就是先讓教育步上正軌,也就是「師魂」再顯,而奠基者,就是要像張世聰這樣的老師大量出現,默默獻出愛心。孩子們健全了,未來國家主人翁都健康、開朗、宏觀且豁達,我們國家的「國魂」自然重新像秋陽溫暖的照耀在我們的身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