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在處於「英文沒進步,中文在退步」的類封閉狀態,已經快接近「道理想不清楚、事情談不清楚」的地步;新知識只能半生半熟地吸收,社會議題,只能用欠缺條理、沒有邏輯的糊塗語言來相互拉鋸。
英國脫歐,底氣之一是她的語言國力。在今天政治主權體系下被稱為「英國」的這個國家,雖然其國民只有6000萬人,但能用她自己的語言─英文和散布在全球每一個角落的20億人(4億母語、16億官語人士)溝通。因此,英國的國力絕不能從她僅僅23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只是台灣的6.4倍)、6000萬的人口(只是台灣的2.6倍)的主權概念來衡量,也應該計入其「語言國力」,一個6000萬乘上20億的溝通網絡。
英國國力的永恆保障,來自「英文圈」,而非「英國人」,包括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南非、新加坡等地,雖然都在英文圈內,但他們都不會也不必稱呼自己為「英國人」。在口語上,英文圈內口音各異,像突出的印度口音、新加坡口音,到了澳洲可能產生溝通困難,但在書寫文字上,全球以英文為母語、官語的20億人,沒有溝通障礙。2013年哈佛商學院出台一份調查報告,在非英文系的國家中,國民的英文程度和該國的經濟表現成正相關,這證明了,不管在不在「英文圈」內,英文已經成為普遍的國家實力要素,這和國民是不是「英國人」一點關係都沒有。
相較於英文圈,中文圈(或漢文圈)的分布結構是倒過來的,雖然全球的中文人口也有十幾億,但其中95%的人集中在9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其他地方加總也不超過5%,其中最密集的地方是台灣,其次是新加坡。在這個結構下,中國在世界上的國力並不來自其語文對外的力量,而來自其人口和土地本身的力量。
對於台灣,一個關鍵的問題來了:中文既然不是世界競爭力的要素,一個只會說、寫中文的台灣,其可依賴的世界競爭力要素落在哪裡呢?當然,這不是台灣獨有的問題,日本人也只用日文,韓國人只用韓文,他們難道不需要像台灣一樣地擔心自己的語言國力?又為什麼他們的人均GDP遠超過台灣?這需要更細的分析。
首先,日、韓的土地及人口都超過台灣,天生就具有比台灣更好的競爭力要素。此外,韓國、日本的語言處境和台灣大大的不同。韓國之外沒有人說韓文,日本之外沒有人說日文,而在台灣之外,卻有台灣60倍人口的人說中文。直白的講,在「語言國力」這件事上,台灣的處境不但不如韓、日,甚至還不如泰國、越南和柬埔寨;泰、越、柬若想加強其世界競爭力,別無他法,只能乖乖地加強外語,不論是用好英文、中文、法文還是日文。而台灣呢,因為旁邊就有一個說寫同樣語文的60倍市場,不必學好外語也能過過小日子,品牌不必國際化也能有想像空間。
以上論的是經濟層面,事實上,文化層面也一樣。文學、電影、歌曲,凡是以語文為表達元素的文化活動,在13億中文人口的旁邊,台灣都受到高度的質和量的壓力和引力。日、韓又不一樣,它們的文化若不國際化,就不會有外部市場。
不斷找尋主體性的台灣,還未承認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在「語言國力」這件事上,不論稱其為「中文」,還是「漢文」,還是「華文」,還是「支那文」,台灣結結實實地落在其圈內。即便是台語,也是同一套文字系統下的一種口語(閩南腔、河洛腔),何況台灣的人口只占這個口語系總人口的1/3。因而,若想要改善台灣競爭力,在「語言國力」上台灣只有兩個選擇:一、進行全國「換腦」,立法將英文定為第一官方語文,英文為主,中文為輔;二、正視中文系統,就像美國正視英文系統,新加坡正視華文系統一樣,深度開發中文系統在台灣的生命力、演化出台灣獨特的創新力,使得台灣在中文世界中重新拾回其獨特地位。您覺得,這兩種方向,哪一種對台灣更可行?更有利?
語言國力上,台灣現在處於「英文沒進步,中文在退步」的類封閉狀態,已經快接近「道理想不清楚、事情談不清楚」的地步;新知識只能半生半熟地吸收,社會議題,只能用欠缺條理、沒有邏輯的糊塗語言來相互拉鋸。語文能力下降的一個自然結果,就是情緒力量的上漲,因為,當想要表達的東西想不清楚、說不出來的時候,情緒就會成為主要的表達工具。
台灣或許可在政治上脫中,但在語文上脫中是不可能的,國力將越脫越弱。如果連這個基本事實都看不清楚,不知道還有什麼可以看清楚的。
(作者為戰略顧問公司負責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