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以「子曰」為題的語句,雖然只是董陽孜一個人的揀擇,但未嘗不可以成為另一類的聚光燈,幫我們照亮這或許流傳久遠,因而有可能失焦的經典。
董陽孜書法作品〈和為貴〉。(誠品提供)
《子曰》系列,只有一則是關於為政的,即〈季氏〉中所謂:「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其原意是:修明政治,以招徠遠方人士的歸附;既來歸附,就要使他們能安居樂業。但「既來之,則安之」單獨作成語使用,有人亦採隨遇而安解。《子曰》系列除了進德修業,交友學習外,主要皆彰顯「君子」與孔門師弟的德性: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
這裡的「思」,義近「見賢思齊」的「思」,原具自我要求,自我期許的含意,這裡對一位「君子」的行為作了相當完整的規約,由日常的「視」、「聽」、「色」、「貌」舉止形容,到「言」、「事」等之言行謀事,以至遭遇「疑」、「忿」的不安情境,終至面臨得失之際的「見得思義」。「三思而後行」雖出自季文子,但與「九思」相對,終屬謀定而後動,亦仍有其價值。
正如孔子對季文子的「三思而後行」的評論是:「再,斯可矣!」其實正如「九思」所標明的種種「思」的方向,重點並不在次數,而是「思」的方向是使自己更近真相、更合道理,或者相反。因而: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堅守人格的端正
調不宜隨意臆測,不依成見確斷,不固執先念,不堅持己見,然後思維才是有益的。至於君子之道所能到達的精神境界,則如: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憲問〉)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
知仁勇三達德中,知者之不惑,或許有賴於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不能僅為自證自求;但不憂,不懼卻來之於襟懷、氣度。因而「內省不疚」,心無愧作,亦得以達成。不論是以「仁者」、「勇者」為稱,或逕指為「君子」,最重要的心裡坦蕩,在堅守人格的端正,別無罣礙,是以說: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
知、仁、勇皆為君子之道,因而仁知之別,亦是才性各異所形成的分殊: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前則以「樂水」、「樂山」象徵知、仁的動靜異態,動多變化故樂,靜以寧神故壽。而後則仍「仁」為根本,強調雖然仁知有別,終歸守「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因而皆可以「久處約,長處樂」而不失其德操。在「不憂不懼」,「知者樂」,「仁者安仁」,「仁者壽」的揀取中自有董陽孜深沉的信念在。
君子除了是一種襟度的修養,自然更重要的是與人
相處,以至面對世界、天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學而〉)
微言大義的詮釋
君子助成他人之美善,不求彼此一致而能和睦相處,正因他能尊重個人差異,以成全他人的獨特偏至的美善,並且在「禮」之中,終能通往「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和諧宇宙。
當和諧宇宙為最終嚮往與努力目標之際,君子超出了專技或專家的思考,是以子曰:「君子不器」(〈為政〉)而邁向終極關懷的倫理實踐: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
一方面不為特殊技能功用所限,一方面對天下無所偏頗厚薄。一方面則既顯現為:「無可無不可」的順時而為;一方面終究不放棄他的淑世努力,所以從隱者看來仍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憲問〉)
但去掉了「者」,則成了訓勉人們努力奮鬥的嘉言,真是仁者用心!
子路在孔門高弟中,性格最為鮮明,慷慨熱情,自在自得,重信守諾而又勇武剛健,後來臨危授命,亦仍結纓正冠,以全其德,實是令人懷思的人物。董陽孜除了「不忮不求」之外,亦選了形容子路剛健勇武模樣的「行行如也」,雖然未必專指子路,但如孔子推薦子路,所謂:「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雍也〉)其實風格頗近子路的:「言必信行必果」。董陽孜身歷動亂變易的年代,或許她對子路這樣的人物,亦會有所感動吧!
總之,這些以「子曰」為題的語句,雖然只是她一個人的揀擇,但未嘗不可以成為另一類的聚光燈,幫我們照亮這或許流傳久遠,因而有可能失焦的經典;更不必提在筆墨書法的表現中,一樣留了她個人詮釋的微言大義,盍興來乎!
(本文作者6月26日在誠品信義店6F展演廳主講「文化價值的體會─—談董陽孜《子曰》對《論語》的揀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