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醫院的病人關懷團隊在2007年得到美國佛羅里達州「尊嚴地老化(Aging with Dignity)」機構的授權,在醫院推廣「5個願望」活動。活動主旨是:人生最公平的事,就是每一個人都會過世。為了讓人生落幕的時候平靜而安詳,希望任何滿20歲的人都能簽署「5個願望」:
從事癌症醫療,50年來持續不斷與病人及家屬一起面對、思索生命的質與量這個課題。經多年觀察與討論,對我個人而言,生命的質與量抉擇已不再是太大難題。
告知實情 醫護艱難任務
然而,對大多數的病人與家屬而言,在生病以前,大多沒有機會面對死亡,也就不曾認真思考過生命的質與量課題。突然間與他們提到醫療與生命的極限,是件很困難的事。尤其病人初診就已是晚期癌症,一方面醫師有責任告知實情,以便與病人共同決定醫療照護目標,才能提供符合病人需求的照護;另方面也讓病人與家屬好好把握有限的相處時日,做好身後準備,不留遺憾。
但病醫間還沒有足夠時間建立互信關係,這時,要傳達給病人與家屬都不希望聽到的消息,是件艱難的任務。
緩和醫療 病家容易誤解
對於病人與家屬,不論病情如何,總期待醫師能治好他們的病。當醫師表示,開刀、化學治療或最新的標靶治療、免疫治療都不適合,偏向提供緩和醫療時,往往因為事情來得太突然,病人與家屬還沒做好心理準備,很容易誤解,以為醫師不關心或是要放棄他們,而尋找其他醫師診治。
儘管臨床研究一再證實,相較於接受積極治療,癌症病人到最後接受緩和醫療的生活品質較佳,與家人相處與存活時間也較長。但因為勸導病人接受緩和醫療,實際上要花更多精神、時間,還可能遭受病人與家屬的誤會,所以,不少醫師就順著病人與家屬追求一線希望的想法,提供積極治療。可憾的是,病人往往承受治療帶來的痛苦,卻得不到效果,這是現今醫療現場經常發生的事情。
掙扎拖延 反倒折騰長輩
在與醫師同僚的談話中,我也常發現,傳統文化忌諱談死亡,所以當長輩面臨不可逆轉的病情、也沒有自主抉擇的能力時,儘管家中子孫輩有好幾位醫師,要果斷地簽署「不急救」同意書,也非屬事。多半要多次進出加護病房,經過一番掙扎,拖延一段時間後,才能割捨。事後,卻發現這樣的折騰只是延長長輩的痛苦,心中難免遺憾。
在醫院裡,我們也不斷地檢討、學習如何改善病醫溝通,如何用適當的語言傳達我們的用心。但醫護單方面努力,其實不夠。既然每個人終究都要面對衰老與死亡,病人與家屬也應該早早做好善終的準備。
清楚交代 推廣5個願望
我們醫院的病人關懷團隊在2007年得到美國佛羅里達州「尊嚴地老化(Aging
with Dignity)」機構的授權,在醫院推廣「5個願望」活動。活動主旨是:人生最公平的事,就是每一個人都會過世。為了讓人生落幕的時候平靜而安詳,希望任何滿20歲的人都能簽署「5個願望」:
1.如果我無法再為自己做出醫療決定,我指定由誰替我作主。
2.當我病重到無法為自己發言時,我「想接受」或「不想接受」哪些醫療方式。
3.病重時,哪些是我想要的舒適?
4.病重時,我想要別人怎麼對待我?
5.我想對我心愛的人說哪些話?
如果大家在未生病前,花一點點時間填寫這5個願望,多少會引導大家更進一步思索生命的質與量。有了清楚的交代後,走到生命的終點時,不但自己走得安詳,更能減少家人很多困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