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桌面上仍有空間,筆者建議學生多放兩個生命時鐘,一個給自己的父親,一個給自己的母親,…
去年智慧型手表上市之後,筆者發現已有人將「生命時鐘」的概念融入,手表除了一般計時與融入手機的功能外,也是一個隨身保健秘書。
作為一個商業產品,生命時鐘的設計將使用者基本訊息輸入,包括年齡、身高體重、個人與家族病史,以及生活習慣等,根據這些訊息計算,隨時顯示「剩餘的壽命」,讓使用者了解自己身體健康狀態,提供相關保健與醫療資訊,並拓展出更多的商機。
筆者談生命時鐘多年,主要是看到近年來年輕人花太多時間在3C產品上,特別是智慧型手機出現後,推陳出新,一日千里,不僅很快成為分身,甚至本尊化,也就是人機合體,不離不棄。
於是,筆者建議學生,在電腦或手機的桌面上,設定自己還可以活的時間,若以台灣平均壽命八十歲,即七十萬小時來計算,扣除已用掉的時間,以倒數計時方式來呈現「餘生」。希望他們在墮入浩瀚手機世界時,有機會注意到自己生命的流失!如果桌面上仍有空間,筆者建議學生多放兩個生命時鐘,一個給自己的父親,一個給自己的母親,…
筆者期盼能藉此提醒人們時間即是生命,啟發對未來(餘生)的思考以及對自己的親人的關懷!當然,生命時鐘也可以設計成廿四小時的人生歷程,例如,一個廿歲年輕人在八十歲壽命中正好走了四分之一,也就是走到早上六點,而他的六十歲父母很可能已經走到晚上六點。如此的呈現,會讓人們了解人生就這廿四小時,思考如何妥善運用自己所剩下的時間?
自從賈伯斯於二○○七年推出第一代iPhone以來,只不過八年,卻已將人類帶入嶄新的境界,他創造了富可敵國的蘋果企業,一飛衝天的資訊產業,以及無窮盡的產業鏈,這對人類的影響恐將超過工業革命。他應沒想到,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之後仍可以牽動我們這個世界!
手機的智慧化,配合軟體的發展與應用,讓人們使用起來更為方便,從喜歡它而倚賴它,查資料、傳訊息、購物、聊天、…幾乎無所不能,而人們也心甘情願地將生活中的插曲,把腦子裡的想法,一一留在手機中,美其名和好友分享,實際上卻嚐試建構自己的虛擬王國!
公部門為了節省公帑,也努力地Link
Instantly Net Everywhere,對主管來說,看似遙控著部屬,卻不知不覺地改變人際間的溝通方式,為了迅速回應,內容朝向簡短扼要,長此以往,人際關係少了情感、幽默、藝術…,人的味道越來越淡了!
當機具附加更多的智慧時,人們卻把自己塑造像個機器,這會是廿一世紀的寫照嗎?唐詩三百首流傳超過一千年,當中有四分之三內容和離別的傷感有關。古人最怕離別,走過一個山頭,就只能「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今天人們是離而不別,只要手機在身,網路一通仍舊是長相左右。也難怪,膾炙人口的好文章只有古人才寫的出來!
在台灣放眼看去,捷運上、公車上、不分老少都在滑呀滑,連走在街上,甚至穿越馬路,都不放過那幾秒還繼續滑,甚至滑掉了寶貴生命!筆者嘗試用「生命時鐘」,跳脫出資訊社會中的茫然與盲從,維持屬於「人性」的清醒,並發展出人生的意義!
至於一個國家,是否也可以設定一個「生命時鐘」呢?不管稱之為中華民國還是台灣,您認為該怎麼設定呢?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兒少與家庭研究中心主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