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教養拼圖/女兒叫我看「兒子不再說話」這篇文章 文/逗點(北市讀者) 聯合報2015-01-18

「我再花錢去買一堆卡片,重新一張一張寫著密密麻麻的字,然後交給你,告訴你那全是從同學那兒收回來的。」女兒平靜地說。

日前一則中學生因買iPhone爭議而跳樓自殺之新聞,引起我已上大學的孩子說出一個痛苦的回憶。
「我讀國中時,有一次耶誕節,我買了幾十張卡片,一張一張的寫著密密麻麻的字,送給我的同學,你罵我浪費錢、浪費時間,說友情不是這樣得來的,要我把那些卡片全部收回來全部交給你。」女兒這樣說著。
我驚訝得說不出話來,不可思議這是自己做過的蠢事。
我立刻和她說「對不起」。並自我反省和她說三個可能原因:
一是,我猜測可能當時我自己面對某種壓力,竟轉移這樣的情緒的到她身上。
二是,或許我們這一代比較沒有買卡片的習慣,和同學的相處也沒有相贈東西的習慣,不覺得需彼此送卡片。
三是,我可能對她當時的課業成績不滿意,但沒有直接說出,轉以「卡片事件」為出口,變相轉成對她成績不好的處罰、對她的控制。
她問我,「你知道,我後來怎麼處理嗎?」
我連事情本身都不記得了,哪知結果是如何。
「我再花錢去買一堆卡片,重新一張一張寫著密密麻麻的字,然後交給你,告訴你那全是從同學那兒收回來的。」女兒平靜地說。
我再度說不出話來。
我問女兒:「你為何不直接說,已給同學的卡片,我不可能去收回來,我也不會去做這種事。」
她答道:「當時……你可能接受我這麼說嗎?」
我一陣心痛,抱了抱她。
我也向她說一個我沒說出的事。
「妳讀高中時留校夜讀,我常去學校接妳,有一次早到,我直接走到學校圖書館,在門口看見妳和一名男同學勾肩搭背、幾乎半抱在一起,從外面走進圖書館。但我都沒問妳這件事。」我笑笑地說。
「我高三時是有男朋友,但我更認真讀書,因為他的成績比我差,為了能在圖書館見面,為了教他,我真的變得成績更好。」女兒自己也笑了起來。
女兒接著打開電腦,要我看一篇作家袁瓊瓊的文章「兒子沒有說話」,文章中提到台灣和美國的兩個親子隔閡而釀悲劇的故事。
女兒說「文章裡面提到個玩線上活動的少年,他在線上遊裡所得到的肯定和成就,是他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他就是大人眼中的小屁孩而已,但家長鎖掉他的電腦時,等於關掉他與世界的連結。當時如果你去向同學收回我的卡片,不知道是否等於收回我和同學的連結。」
我看到袁瓊瓊的文章寫著:「如果父母覺自己對孩子有權力的,一定會有意或無心地抹殺孩子,久了之後,孩子就不說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