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出問題所在:學習是會卡關的,卡關要突破。沒有理解,就沒有辦法活用;沒有融會貫通,就沒有辦法更全面性的學習。甚至不少人,在大學以前的學習,把學習的「胃口」搞壞掉。
今年大學指考作文題目「圓一個夢」,有3成考生寫「考上大學」,令閱卷老師感嘆年輕人「夢太小」。然而這些準大學生們,為什麼會想寫這個題目,某種程度是反映他們被壓抑的心理、內心潛在的渴望。
學習是培養競爭力的過程。但很多人常講,考完試,就把所學都還給老師,還給學校。也有人抱怨,不學還好,越學越笨。在教育界,我注意到很多學生從小真的很努力,用「三更燈火,五更雞」來形容他們的用功程度,絕不為過。但到了大學表現就不怎麼樣,勉強混個畢業。這些原本的佼佼者,為何會應驗了「小時了了,大必未佳」的詛咒?
隨著年紀漸長,閱歷漸多,我看出問題所在:學習是會卡關的,卡關要突破。沒有理解,就沒有辦法活用;沒有融會貫通,就沒有辦法更全面性的學習。甚至不少人,在大學以前的學習,把學習的「胃口」搞壞掉。缺少快樂學習,學習就不快樂。
學習是有「胃口」的。沒有學習的動機,覺得裝不下新的知識,那是無法學習的。有一個學術界的前輩甚至說,有時候要「餓書」。就好像餓肚子,肚子如果已經裝了太多食物,沒有消化,那就吃不下新的東西。因此有時候,放空腦子,或久不讀書,有「餓書」的感覺後,才會有很強的學習動機。
學習的「胃」,也跟身體的狀況,跟理解力有關。高中以前的小孩,身體正在成長,也正充滿好奇心,本來就坐不住。因此小朋友長時間坐在書桌前,就不快樂,他們實在不應該被繁重的課業壓得喘不過氣來。我們看到歐美同年紀小孩,都在玩耍,玩社團、玩啦啦隊、玩樂器、玩運動,到了大學後認真學習。我們的小孩則是反過來,小時玩太少,上了大學才拚命玩。這也難怪很多人大學前很壓抑,到了大學,才從被動學習中解放出來,開始過他們心目中的人生,開始主動學習。
在大學,我們看到有些同學適應不良,這主要是高中前小範圍的念書可以念得很好,讀得滾瓜爛熟,但是到大學大範圍的學習,常常期中考、期末考就是半本書、一本書或是好幾本書,因此考試就頭痛,只想混過去。這時對於學生最重要的幫忙,就是要學生靜下心來。因為浮躁的心,就沒法理解該學習的內容,也沒辦法綜合歸納,準備考試。考古題,某種程度可以幫忙抓重點,找脈絡,所以藉考古題來練習可以增加學習效果。而根本在培養理解力,理解力強,可以學習更多。
可是到了研究所,寫論文就可能是另一問題。不少學生在過去各個階段的學習,表現都很好,修課成績都很高,可是寫論文,變成人生的最大障礙。有不少人因為熬不過這一關,發瘋或是灰心喪志。
這尤其發生在人文社會科學。有些學生認為論文是件大事,必須全力以赴。但因為要完整的蒐集資料,要面面俱到的思考問題,要詳細的規畫研究的內容。因為自我要求太高,壓力過大,就沒有完成的一天。有些人的病徵就是遲遲不敢動筆,那麼強迫他趕快動筆,一旦開始寫,思緒逐漸形成,會讓準備工作逐步去調整配合。但如果是根本漫無頭緒,東搞一點,西插一腳,這時給學生的幫助可能就是幫忙固定下來,給一些小範圍的題目去思考,或誘導去完成一些東西,則能步上正軌。
其實研究所的論文,不論碩士或博士,能不能通過,最重要的就是看創新的程度。一般考試都是在檢定學生的理解與應用,或是說考學生懂了沒?能不能活用?但是論文,不是重複寫已經有的知識,而是看有沒有新東西,新的論點,新的結果,才能通過。也因此,抄襲是最不能原諒的,因為抄襲是直接把別人的結果貼過來,一點創新都沒有。
以創新的觀點,大題小作很難,小題大作則容易。因為前者把大範圍題材了解就必須要花很多時間,之後要綜合歸納、創新就很困難。後者需要了解的範圍小,之後活用創新,容易找到切入點。換個角度,對於已經是成熟的東西,已經廣為人知,要再創新,挖出金礦就不容易。而研究尖端的學問,因為在最尖端,就容易有突破。
(作者為台大經濟系教授、國政會財金組召集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