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22-24歲的青年失業率為12.48%,比整體失業率高出2倍,的確值得警覺。但放在全球視角審視,也不足為奇,與歐洲還相距甚遠。
23歲西班牙青年JimenezJ失業多時,父親也被裁員,只好到德國謀職,但沒錢買機票,也沒錢買汽車票,只有騎起家的馬,帶張禦寒的毯子和幾袋香腸與火腿,告別家鄉,朝著德國出發。此行他要騎2300公里(等於台北到高雄近6倍距離),才能到達德國,他說:「我只想找個工作,不管用什麼方法到達目的地。」
這幾年,台灣青年失業及22K薪水是最令人頭痛的話題。但這絕不是台灣所獨有的現象。根據OECD組織統計,成員內各國青年(指15到24歲)失業率平均高達16.2%,希臘和西班牙青年失業率甚至飆上50%。
無法可想下,歐美青年只有出外覓職,根據調查,目前已有20萬年輕西班牙人到海外工作,高達84%西班牙年輕人認為未來一生中,自己會到海外工作。
同樣受金融海嘯之苦的愛爾蘭,青年失業率高漲,愛爾蘭青年勇於外移,因為太多年輕球員出走英國,澳洲等國,愛爾蘭已經成立130年的蓋爾足球聯盟(比英格蘭足球聯賽還年長4歲),找不到足球員,大鬧人才荒,延續一百多年的足球大賽停賽,但是年輕人謀生路第一,愛爾蘭民眾只得忍受沒有足球賽的日子。
這是股全球青年大流動的趨勢,未來只增不減。
他國青年全球流動
在台灣,22-24歲的青年失業率為12.48%,比整體失業率高出2倍,的確值得警覺。但放在全球視角審視,也不足為奇,與歐洲還相距甚遠。趨勢一旦成型,尤其是世界大趨勢,將會持續甚久,台灣既不能獨立於外,而且也非短時間可以解決,年輕人唯有順應,養成自己職場競爭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觀察台灣最大問題,是這些年培養出太多媽寶、爸寶。舉目國外,美國孩子18歲以後就忙著獨立,必須自己找公寓,找事。歐洲青年同樣如此,大陸青年更是沒有選擇,90%來自農村,從小離開農村,小學、中學就到縣城學校讀書,住在宿舍中,很早就習慣了移動的生活,有幸上了大學,出來後,只有北、上、廣最容易謀職,不可能回到農村和父母住在一起。台灣的都會區仍然是工作機會最多的地方,年輕人可以有多種選擇,找不到事,仍可以賴在家中,或者乾脆延畢。
有些成人更助長這種現象,總是以濫情口吻說,「這一代對你們不起」,「這個國家對你們不起」,似乎只有一句一個道歉,才能彌補那莫名其妙的虧欠感。
怪罪政府,怪罪馬英九最容易,但對當事人前途沒有絲毫助益。中研院研究員瞿婉文在《民主化與經濟發展──台灣發展型國家不成功轉型》中指出,台灣長時間經濟轉型及民主轉型,成效都不佳,對各種議題爭辯黨派化,又因多人強調新國族的打造,未能處理台灣經濟新定位的問題,以致台灣經濟願景難以成形。
台灣既不可能短時間對國家發展方向有共識,就很難發展新產業。只有新產業,才能帶動就業,但發展一個新產業需要時間。從2000年到現在,看起來新產業可成氣候的只有生技和觀光業,短期內還看不出有明星產業,因此年輕人能夠寄望政府的甚少。
更不利年輕人的是,各國高齡化社會步步逼進,資深員工狹著經驗及資歷,如果不退休,企業很難請其走人,對岸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就曾在訪問中挑戰年輕人,「你只要有能力超越我,你盡可取代我,否則不要動不動就要我退休,讓位給年輕人。」年輕人可能更難找到合適工作。
我在歐洲,南非,及巴西參觀世界級企業時,每每看到各個國籍的員工,膚色文化各異,例如在愛爾蘭的國際大企業裡,愛爾蘭人只占小部分,其他都是英國、德國、印度、南非等,在在看出其他國家青年都在快速流動。
不夠大膽註定失敗
縱使在中國大陸台商幹部也必須到處流動,最近接觸一些奔走於台海兩岸的中階主管,發現他們一個月中,一星期待在台北總部,其他時間每2、3天就得換個中國城市跑,有時還要到越南,柬埔寨等地,更要至歐美等地,拓展業務,人才移動司空見慣。
到他國做事或居住,從來不容易,但是這一代青年,無論知識、資訊、國際化、都比上一代好太多,30年前台灣年輕人敢提著007手提箱,單槍匹馬搶國際訂單,飄洋過海,赴國外謀生。
大膽一搏的人,有時成功,有時失敗,但不夠大膽的人,卻註定失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